高交会20年,再访亲历者:从一个决定到影响世界 “它就像科技大海中的一盏航标灯”
第二十届高交会将于11月14日在深圳会展中心开幕。南方日报记者 朱洪波 摄
11月12日,深圳会展中心,高交会的布展工作正在加紧推进。南方日报记者 朱洪波 摄
11月12日下午,深圳会展中心内一片繁忙,安装工人正加紧进行着最后的展台安装。
场馆之外,红色的主题背景图恢弘大气,各国旗帜迎风招展,20周年主题花坛一派盎然,正以崭新面貌迎接着盛会到来。11月14日,第二十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以下简称“高交会”)将在这里举行。
20年来,炽热的创新火焰在神州大地持续燃烧,高交会从“出生”到“成年”,见证了深圳乃至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重要成长历程。
回首20年,从一个决定到一场盛会,从一方展台到创新舞台,从南海之滨到逐梦全球,高交会对深圳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又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带来了哪些助力?
适逢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8周年,南方日报记者于高交会前夕走访多位高交会亲历者。
南方日报记者 杜艳
A“这是个奇迹!这是个奇迹!”
1999年10月5日晚,首届高交会开幕式在深圳“世界之窗”举行。
当听到宣布“为了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合作,中国政府决定每年在深圳举办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时,坐在广场西侧的高交会总协调组的张克科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挥舞着拳头,默默地喊了几声“真好!真好!”
第二天,“中国政府决定每年在深圳举办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成为很多媒体的通栏标题和头条新闻。“每年在深圳”也成为张克科那几天和同事朋友们见面就击掌欢呼的口号。
每一个重大决策都不是无源之水。
上世纪90年代末,当知识经济和高科技浪潮席卷全球时,深圳乃至全国都正处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初期,亟须锻造一个国家级、国际性的对外科技交流、展示窗口和平台,有效推动中国的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
在此背景下,1998年深圳主要领导率队到大连考察,当地正在举办每年一届的“国际服装节”,商贾云集的景象让考察团振奋不已。能否在深圳办一个和经济特区地位相符的盛会?彼时,深圳的“荔枝节”虽具岭南特色,但无法体现新的城市定位。最终,主要领导拍板决定把“荔枝节”改为“科技节”。
考察团返回深圳后,“科技节”被具化为“深圳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并形成从1998年起停止举办“荔枝节”,立即着手筹办首届深圳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的决议。
尽管时间紧张,深圳还是决定在1999年开办第一届高交会。
为了展现中国高新科技水平,会场成为重中之重。当时深圳的展馆与北京、上海、广州相差很远,唯一的国展中心只有1万平方米。最终,深圳决定建一个专门举办高交会的大型场馆。
1999年1月,IBM、SONY相关负责人到展馆参观,却发现10月就要举办高交会的馆场还是一片草地,不少人失望离去。带着众人的质疑,上千名建设者历经180多个日夜,终于让这座承载汗水与梦想的场馆呈现在世人眼前。同年7月,IBM负责人再次来参观时,看着拔地而起的建筑连说:“这是个奇迹!这是个奇迹!”
就这样,第一届高交会在深圳成功举行,并深刻地改写了深圳乃至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进程和布局。
B 技术、资本、人才、梦想在这里奔涌交汇
“第一天就人挤人,技术、资本、人才,创业梦想奔涌交汇。”首届高交会上,带着第一代磁共振、彩超等医学影像设备前来参展的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发展处处长、深圳机器人协会秘书长毕亚雷,当时还是一家医疗器械企业的负责人。
谈起高交会,毕亚雷最深刻的感受就是:一个协同创新和产业成果转化的绝佳平台。“在会上,会有几十万人走过你的展台,他们有国家领导人,也有各地方主管创新的负责人以及创投合伙人。”
在市科技局副局长等岗位上多次参与高交会主要活动的张克科回忆,与以往主要以“展示”为主的展会不同,高交会一开始就突出“交易”这一鲜明特色,将成果交易与产品展示有机结合。
上万个高水平项目参展,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6个国家和地区代表团以及微软总裁比尔·盖茨等近30位跨国公司巨头参会,高达64.94亿美元的成交额……第一届高交会就在国内外引发广泛关注。
此后,伴随交易数据逐渐攀升,大批科技企业和技术成果得以借力转化、催生,一个个“神话”在高交会上不断上演。
证券时报记者胡学文对此印象深刻。2005年,还是一名实习记者的胡学文被派去高交会做一个栏目:《签约故事》——寻找高交会上做成的大买卖。刚入门做新闻的他竟然撞到一个“硬新闻”。胡学文依稀记得,他偶然间在安徽参展团几家电子企业展示台前停下了脚步,询问中了解到这些参展商都来自安徽的天长市秦栏镇,一个深圳千里之外的小乡镇。就是这个无人知晓的小乡镇,自1999年起连续7年参加高交会,把自己的电子产品“卖”到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海内外知名的“电子镇”。当时一个镇仅电子遥控器的出口就占全国电子遥控器出口总额的70%,创造了“秦栏神话”。
根据这些信息,胡学文采写了一篇名为《七届高交会催生一个电子镇》的豆腐块,稿子不大,却足够人们畅想这个巨无霸平台的感召力。高交会所开创的“交易为主”的科技展会模式,也对全国一大批科技展会的成功创办和发展,提供了示范引导。
C 是产业“助推器”,也是市民的集体节日
“假如没有高交会,深圳会怎么样?”采访中,对于这一问题,很难有人给出明确回答。
在众多亲历者看来,高交会不仅助推了深圳的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还成为这座城市不可替代的集体记忆。
“如果你有一项发明,那么就应当跑步来参加高交会。”这是当年的名言。“U盘之父”朗科邓国顺,在首届展会上将小小的U盘从3米高的位置抛下,引来了新加坡一家投资企业的资金。
朗科之外,腾讯、大族激光、金蝶、比亚迪、迈瑞、同洲、赛百诺、冠日、海云天等大批深圳科技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目之所及,都是深圳企业在高交会上演绎的财富传奇。”2002年第一次独立参加高交会就迅速打开市场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深圳市宏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左绍舟感慨良深,深圳发展最关键的20年,高交会成了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超级助推器”。
数据显示,高交会举办的20年间,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一路狂飙,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实现跨越式增长。2002年,深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仅为945.48亿元;2018年上半年,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就实现产值超1万亿元,同比增长近12%。深圳已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1230家,这类企业正通过研发形成专利群,真正地走向世界。
“高交会的影响远超出展会本身,甚至已成为这座城市的集体节日。”在张克科看来,高交会给深圳市民带来了很好的科普教育。正因如此,个人发明展区成为高交会的一大特色。“虽然展位很小,甚至只有一个放宣传纸的地方,但从中却能管窥深圳这座城市的价值观和市民气质。”
事实上,目前活跃在深圳创新创业大赛上的很多青年创客,不少都是从小跟随父母参观高交会的少年。“这大概就是高交会和深圳市民最为长情的互动。”深圳一位媒体人动情地说。
D 发光吧,中国科技产业的“航标灯”
二十载风雨兼程,见证历史与荣光。
“本届展会期间,深圳将搭建‘高交会时光长廊’,带领公众一起回顾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20年发展历程。”不久前,在深圳市政府举办的高交会通气会上,高交会组委会相关负责人告诉媒体。
记者还获悉,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高交会走过二十个年头的关键节点,本届高交会的名企、名人效应将进一步凸显。一大批海内外政府官员及知名专家、学者、企业高管将前来参会,如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格拉布斯、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村修二等。
“这是高交会最鲜明的特征。”在张克科看来,高交会重视交易而不止于交易,展会期间论坛上的密集型知识轰炸、政府释放出的新信号、参展企业带来的新趋势,都是其最宝贵之所在。
这一观点得到广泛认同。
对于连续3年参加高交会的AI明星——云天励飞来说,备战高交会是一年中最忙的时段之一。在云天励飞总监汪满平看来,高交会在全球性的分工和合作大背景下,犹如一场“武林大会”,云天励飞不仅能学到创新思路和经验,还能获得很多商业合作机会。
而在另一家科技新锐——奥比中光高级副总裁陈彬看来,高交会一方面让深圳高新科技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另一方面,也让企业及时了解到全球科技发展趋势,进一步推动了科技产业发展。
“它就像整个科技大海中的一盏航标灯,在大海上,看到这个地方就知道往哪里走了。”张克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