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之窗 - 财经信息聚合平台
中国财经之窗

中国经济仍具中长期竞争优势保持“横盘”就是胜利

栏目:财经    来源:中新网    作者:李陈默    发布时间:2017-12-13 11:14   阅读量:16126   

中国经济仍具备中长期竞争优势

□中国人保资产管理公司 蔡红标

近年来有研究认为中国经济正处于“L型”增长,确实中国经济毫无疑问已是中速增长。今年7月,笔者基于名义GDP增长的10年移动平均线(简称“10年增长均线”)对中国经济周期进行了分析;鉴于今年前三季度名义GDP(下同)增逾11%,明显高于2015年。本文通过对全球前四大经济体的历史比较分析,试图进一步厘清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仍具中长期竞争优势保持“横盘”就是胜利

美国经济 告别高增长

美国国会近日通过了特朗普减税方案,这对于未来两三年的美国经济当然是有非常强劲的支持作用。但长期而言,美国经济能否达到政府所期待的高增长,则取决于减税利好期内全要素生产率是否得到有效提升。当然,减税对美国这样的高负债率国其实也是很大的挑战,因为中短期必将面临财政赤字进一步提升。

综观美国过去近70年的经济,呈现如下特征:从10年增长均线看,美国经济显著地呈现“倒V型”特征:其中有1962年-1981年间长达20年、年均增长9%(名义GDP)的高景气期,尽管期间经历了越战、两次石油危机等事件,经济虽有起伏,总体上仍是令人难忘的黄金时期。1982年开始,由于严重的通货膨胀,因此当时的美联储采取了激进的紧缩货币政策,导致经济增长持续放缓,波动加剧,经济的中长期增长趋势出现拐点。尽管2005年-2007年曾有走平,甚至轻微反弹之势,但10年增长均线的下行态势迄今仍未改变。

如果说过去20年美国经济有亮点,那么一是1997年-2000年间连续四年的名义GDP增速始终高于10年增长均线;二是2010年以来,名义GDP增速基本上和10年增长均线较为贴近,即使低也低的有限,其中的2012年、2014年、2015年均高于过去10年平均增速,尤其是2017年特朗普当选总统后,基于对其改革的良好期望,美国经济总体上好于过去八年。笔者估计,2018年-2019年美国经济当好于2017年,因此美国的10年增长均线有较大概率会止跌回稳,名义GDP增速也会站在10年增长均线之上。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美国经济无疑已经告别高增长。尽管如此,以美国今天的经济体量(2016年GDP是20年前的2.29倍;是50年前的22.78倍),平均实现4%的名义增长已属不易。

德国经济 傲立欧元区潮头

综观“二战”以来的全球经济,德国的成就值得肯定,几乎抓住了过去70年每次重大的发展机遇。二战后,借助马歇尔计划率先复苏,通过军需品的庞大订单,迅速恢复德国制造的品牌。通过产业立国,抓住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机会,从而实现了接近20年的高速增长(1951年-1966年年均增长10.7%,高出美国1.7个百分点)。成立欧元区后,迅速成为欧洲龙头。尽管2009年受到了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但其后立即成为欧洲资金的避风港,其经济地位在欧洲大为提升。特别是英国脱欧后,成为当之无愧的欧洲核心。

目前德国经济仍处于良性发展的正确轨道上。以10年增长均线看,尽管主要经济体均有20年左右的黄金发展期,但此后长期发展趋势就处于下降通道,只有德国不仅下降速率较缓(1961年-1980年的20年,10年增长均线平均每年只有0.13个百分点的下降),而且中期反弹有力。一是1989年10年增长均线出现了持续5年的反弹,且最大幅度超过1个百分点;二是2005年-2007年的小反弹,如果不是次贷危机,可能持续时间会更长;三是2009年-2015年的反弹,10年增长均线从2009年谷底的1.79%稳步提升至2015年的2.83%,年度名义GDP增速也有3年超过4%,相对于至今仍在泥潭中的欧洲其他国家,德国的经济奇迹非常难得。此外,德国经济具有强大的修复功能。例如,尽管有1967年的经济危机,但第二年即恢复增长;2009年出现-4%的衰退,但2010年即实现4.9%的正增长。

受惠于在欧元区的独特地位,且经济结构合理,德国经济的增长应可延续。但必须看到,德国在1996年-2017年的21年间的名义GDP平均不到2.5%,而同期美国却达到4.2%,其中应该有东西德合并代价、原东德经济基础薄弱等影响,但无疑德国和美国的差距在扩大,德国试图恢复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的路还较长。

日本经济 “三支箭”仍待观察

1951年以来,日本经济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创造经济奇迹。以名义GDP计,日本在1951年-1974年的25年间平均增幅高达16.1%(日本国内称1955年-1973年的经济增长为“神户景气”);第二,1973年后两次石油危机、日元不断升值、美元与黄金脱钩以及美元的主动贬值等,引发日本的泡沫经济,即便是名义GDP,也开始出现明显的下台阶。1975年-1990年的16年,名义GDP年均仅为7.7%(不足“神户景气”的一半);第三,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经济彻底陷入“零增长怪圈”,1993年-2012年的20年,日本名义GDP年均增长竟然为-0.12%,实际上2012年日本名义GDP为473万亿日元,比1993年还减少10万亿日元;第四,2012年12月安倍二次上台后,实行了“三支箭”的刺激经济政策,日本经济开始告别衰退,名义GDP已连续6年实现正增长。

应该看到,日本经济的本轮复苏,有日本实行量化宽松和积极财政政策的功劳,但实际上主要是和国际大环境的回暖有关,日本过度的QE对经济的长期伤害很难消除。总体而言,虽然日本仍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目前仍比位居第四的德国有一定优势,但日本的经济结构决定了日本经济在很长时间内尚难有根本好转,尤其是制造业出现种种问题后更是如此。日本的经验表明,不管历史上曾经多么辉煌的经济奇迹,一旦内在的增长动力消失,而外在大环境又严重恶化,那么经济增长不是下不下台阶的问题,而是低谷徘徊的时间有多长,日本经济从中速增长一下子陷入零增长的教训非常深刻。

中国经济 保持“横盘”就是胜利

从美、德、日三大经济体的发展趋势分析可以看出,各国均有20年左右的黄金发展期,这是一个国家傲立世界潮头的基础。例如美国1981年-1962年的20年名义GDP增长了5.7倍;日本名义GDP在1955年-1974年增长了17.24倍,当然其中也有二战恢复前低基数原因;德国名义GDP在1951年-1973年的23年增长了10.6倍。没有一个快速发展期,这些国家很难进入全球经济的第一梯队。黄金期后,不可避免地进入中速发展期。其中既有德国的温和放缓,也有日本的硬着陆,美国经济则波动频繁。长期中高速发展后,在没有取得生产力的革命性解放前,低速增长就是全球的新常态,甚至日本有“失去的20年”。长期看,笔者认为德国模式相对较为理想,如果长期增长率下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那么就尽可能地平稳发展,此时避免大起大落当是首选。为了一时的面子而过分刺激经济,就会出现如日本经济那样的长期低迷。

对中国而言,单纯以名义经济增速而言,改革的最大红利主要体现在1981年-1994年,此后,中国借助加入WTO的开放红利而有了1999年-2007年的增长周期。和1978年相比,2007年的名义GDP是1978年的73.45倍(如以周期而言,则1981年-2009年间增长70.72倍)。和美、德、日相比,中国的黄金期成果更为惊人。当然,如果考虑汇率因素,则情况略有不同,因为日元自1971年至今升值约3倍,而德国马克在欧元诞生前的30年升值一倍多。

笔者认为,2017年名义GDP增长大概率是双位数。由于10年增长均线自2012年出现拐点后持续下行,这意味着潜在增长率的下降,因此预计中国未来3-4年的名义GDP增长率仍会在10年增长均线下方运行。如果自2015年开始的经济周期为6年,则2021年的名义GDP增长率很可能会低于8%,甚至不排除双底可能,这同时也符合下降周期持续9年的规律。如能像德国那样,1983年-1998年的16年间10年增长均线基本在5%-6%之间横盘,对于告别了高速增长的大型经济体而言也是十分理想的。

总之,我们已经告别了“能快则快”的高速增长期。对中国而言,当前以及中长期的首要任务是如何避免日本那样的“高速—中速—零”三阶段式的“硬着陆”。中国经济只要能保持中速的“L型”横盘增长就是巨大胜利。应该看到,尽管科技日新月异,创新也为各国所推崇,但今天仍难见到上世纪90年代“信息高速公路”那样的巨大推动力。有理由相信,在革命性的科技创新出现前,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增速仍将不温不火,否则很难解释当前美国的低失业率、低增长、低通胀的格局(至少过去70年未出现过)。笔者仍然认为,如果我们能够在未来10-15年保持名义GDP在8%-10%的增长,那就非常了不起。如果国际大环境允许,那么不妨把额外得来的经济增速转化为杠杆的减低、财政赤字的减少和经济质量的提升,这无疑会延长中国经济的长期竞争优势。

热搜:经济,经济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中国经济仍具中长期竞争优势保持“横盘”就是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