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之窗 - 财经信息聚合平台
中国财经之窗

银联二维码能否翻身?70后老司机和90后客户反思

栏目:财经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牧晓    发布时间:2017-07-06 17:04   阅读量:10670   

文 /不死鸟Marisha,本文是九卦金融圈原创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否则谢绝转载!

九卦群里也展开了讨论:某股份制银行战略部负责人Z总在九卦群就预测:就像手机从1995的大砖头到2015的智能手机一样,二十年之内,到2035年必将改变企业经营和人类生活,传统银行还有二十年的好时光。

但是另一股份制银行总营业部负责人W总则表示:我倒是觉得银行最翻天覆地的变化时期早就过去了。也就是二十多年前,办公室有台微机就稀奇死了,专岗电脑的还有辐射补贴呢。从铁算盘到微机到大型计算机,从单机到联网,从分散到集中,银行经历的是整体生产关系脱胎换骨式的变革,远远超过那些动辄惊呼颠覆的人能体会的深刻变革。可以说银行从来没有过躺着的好日子,将来也不会有什么更坏的时光。

一位30多年的金融老司机S总则认为,从手工记账~网点单机版~单机联网~小型机~大机延伸~数据集中~综合业务系统、异地灾备和多活等等。30年前的银行产品形态和服务模式已如鹰之重生。未来,银行创新和变革的步伐不会停步。

这一篇讨论的是银联,这位曾经的支付巨头,能否翻身吗?

银联能否借二维码翻身?

《经济观察报》报道称,二维码支付在国内最早是银联研发的。但现状是什么?

今年以来,各类科技公司则利用技术手段,强力推广聚合支付,二维码支付已成为支付结算中极为重要且普遍的结算工具,现在卖水果卖土豆的小商贩都可接受二维码主扫付款已经不是玩笑,而是事实。

二维码支付是以付款方(客户)作业为主体细分为主扫为被扫两种模式,主扫是付款方扫描商家提供的二维码实现支付,金额由付款方自行输入;被扫则是付款方打开自己的二维码由商家持扫码设备实现支付,金额由商家输入。

进入2017年,“钱方”“收钱吧”“微生活”等科技公司打造了“四方支付”概念,以聚合支付的方式(同时支持主扫模式的全部二维码产品)持续抢占市场份额,居然完成了主扫模式使用信用卡的功能开发,笔者近期在水果店完成的二维码主扫交易就是通过扣华夏信用卡的额度完成购买。

而某些银行的二维码支付板块,到目前仍然在测试阶段,还没完成二维码推出,快捷支付这一步,银联携传统银行还能翻身吗?

这里,特别将银联应对二维码支付的措施作为例子,供读者自行判断银联是否具备翻身的可能性,虽然非传统银行,但银联的特殊地位与传统银行相比,有较大可比性。

2016年一季度,银联推出“云闪付”来对抗二维码支付,作为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天之骄子,银联甚至谈妥了苹果公司配合推出“ApplePay”,出身不可谓不好,起点不可谓不高。“云闪付”实现了不需打开APP,快捷实现付款的功能,一个手机就是一张卡,如此便捷高端。

但事实上截止17年一季度统计,“云闪付”交易仅占移动支付的1%的份额,谈“对抗”实属艰难!

笔者本人是某股份制银行第一个“云闪付”使用者,虽然银联提供了大量补贴,各大银行也在跟进支持,但笔者尝试在十次交易中至少有3-5次不能成功。

第一、多场景应用

第二、费用政策

传统银行的应对

既然不能借银联在二维码上翻身,银行怎么做?首先谈谈对传统银行的影响:

一方面,专业市场内商户使用的POS机已经逐步转换为第三方公司推出的智能POS和二维码,传统银行收单市场丧失殆尽。

另一方面,收单市场的潜在数据实现了从银行到三方公司的转移,在未来金融产品的推广上不再具备预判优势及精准营销目标客户群体的便捷,失去了一大批客户和需求,如商户收单数据与微粒贷数据一旦共享,一定可带来更大批量的优质信贷客户。

第三方面与股份制银行有重大关系,即原国有大行在失去临街收单份额后,转变思路,转而攻击专业市场型收单市场,对目前收单市场占大头的股份制银行已经出现了重大影响。

在面临互联网金融来势汹汹的冲击后,传统银行应持什么态度,去守住最后的阵地,且在某些优势业务上取得创新型发展。在文章的最后部分,谈谈传统银行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一些应对。

第一、过分担忧和极度悲观的思想不应有。

作为国家最重要的金融核心部分,传统银行可以因互联网金融受到冲击并作出调整,但一旦这种冲击影响了传统银行的生存,央妈是一定会出手的。这虽是消极的应对,但也是我们可以看到的好处之一。

笔者尝试过微众银行开户,发现要实现多功能运用,必须绑定实体银行的卡。这类涉及绑定他行银行卡的势必会涉及到从实体银行抢客户,必然会引起实体银行的反弹,而一旦得到央妈的默许,各大银行一定会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资金转出问题——限制无卡线上转出金额。如原来某银行限制往外转出金额每天为5万、每月100万,一旦将限额调低至每日最高可转出1万、每月20万,则微众银行将很难从他行卡内获得大量存款,前文所述余额宝也将面临这样的情况。

央行如何平衡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的发展与关系以及传统银行对线上资金流出的控制将是未来两类银行的重大博弈,其中,央行的态度至关重要。

一旦限制线上无卡无网银支付及大幅度额度控制,对以微众银行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的资金筹措将造成重大打击甚至灭顶之灾。

再者,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取消了去年报告提过的“互联网金融”相关内容,鉴于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造成的重大冲击,一旦引起市场恐慌金融动荡,这是政府和社会都不想看到、也不能接受的结果。“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样“虐心”的后果相信政府不可能放任发生。

上个月有条没引起重视的基金公司公告却引起了笔者极大的兴趣,那就是天弘基金主动提出线上余额宝单户金额不超过25万元。笔者不禁想到,再财大气粗的基金公司绝对不可能主动建议客户减少购买金额,很明显,这是来自于监管层施压下的被动表态,以期换得更多发展的空间。

针对二维码,事实上在2014年央行就出台了一定的限制手段,以风险为由加以控制,现在一个不小心93%的收单市场份额都从银行转移到了互联网公司,无论是央妈和银联都不可能乐意接受。故笔者认为,在银行仅剩的专业市场收单业务,央行会继续保留大额支付使用银行卡的现状,不会放开交易金额,也确保传统银行的利益少受冲击。

我们也应看到,中老年群体仍然是银行金融资产的主要来源,这批客户选择微众银行的存款业务难度较高,选择互联网类金企业的余额宝类业务可能性亦较低。而需要综合运用多产品的非标准化业务,如交易类(包括开户、装机、网银、积分运用和机具服务)、保险、贵金属(非客户必须品,需面对面交易)等,其专业性服务的需求难以通过线上满足,没有真人客户经理的一对一营销难以成交。

客户群体庞大可能带来的群体性问题:庞大的潜在客户群体虽然可能带来少量的有效客户,但一旦某一项业务出现重大问题,则群体性事情的影响绝对是世界级问题。群体性事情一旦爆发,将会对互联网金融造成重大危机,也会为“操正步”的传统银行带来机遇。

第二、梳理存量业务与互联网企业的关系

简单分类,我们可将存量业务与互联网企业关系区分为可竞争性的业务、需联盟的业务和两者交叉业务。

可竞争的业务主要为非标准化的如交易类、代理财富类(不包括同质化的银行自发行理财)、特殊信贷类,故二维码临街商业的推广、保险及特殊产品的销售等应加大发展力度,培养银行优秀营销人员,为非标准化产品的竞争打好基础。最优秀的营销人员队伍一定是未来银行发展尤其是个人业务发展的核心动力。

两者交叉型业务的典型代表就是信用卡业务。信用卡业务事实上有一定的非标准化特性,因客户对各家银行的优惠政策并不具备直观的了解,需要客户经理的讲解才容易促成成交;但另一方面额度级别较低的信用卡则能通过线上销售获得一众“屌丝”客户,完美实现数量突破。

与此类似的一个特殊是交易类业务,在此项业务中互联网三方公司的核心诉求是收单收益,而银行的核心诉求是存款和客户,如结合双方诉求达成合作,各自在核心领域取得进展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来源:九卦金融圈

热搜:司机,司机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银联二维码能否翻身?70后老司机和90后客户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