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砥砺奋进的五年|接力援滇数载,上海医生培养带不走的医疗队
“丈夫说这里的病人需要我这样的医生,我就来了。”
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放射科主治医师王长梅是医院派出的第三批援滇医生,她的丈夫、眼科医生成强是第一批。他们相继离开如今10岁的儿子与2岁的女儿,在西南边陲的永平县人民医院接力完成援滇任务。
这一场又一场的帮扶始于多年前的一个“承诺”。
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的放射科主治医师王长梅正在为患者做CT检查。陈斯斯摄2010年3月,
上海市医院对口支援云南省县级医院项目正式启动。上海调集28家三级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每年选派120余名业务骨干,安排1680万元专项资金对口帮扶云南省28家贫困县县级医院,实现精准健康扶贫。
第三轮对口帮扶正在实施的当下,28家云南省贫困县医院都遍布了上海专家的身影,集中分布在永平、牟定、祥云、陇川四县。
建立新学科
2016年5月,上海仁济医院第一批医疗队在牟定人民医院前合影。上海仁济医院供图
建章立制、输送医疗新技术是上海援滇医疗队员的一项重任,也是云南各个贫困县县级医院最迫切需要的。
此前,因为监测设备缺乏,人员配置、标准制度流程都是空白,牟定县人民医院医院的ICU(重症医学科)建了三四年一直没建立起来,ICU病房形同虚设。来自上海仁济医院的专家,仅仅用了短短1个多月,让医院成立了首个名副其实的ICU。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外监护室护士方垂璧,她集合当地医院的设备配置和制度流程,进行物资整合与清点,制定出近60项专科器械、设备及物资清单,并制定一整套适合重症医学科的护理制度与流程。
在一场“实战”中,ICU大获成功。一名因输卵管结石合并感染的73岁老奶奶发生感染性休克后,经过紧急手术以及深静脉穿刺置管、桡动脉穿刺有创监测血压等一系列有效的抗感染治疗,三天严密的监测,患者病情平稳、顺利出院。
上海第九人民医院蔡忠芳教授看望一名微创手术复诊患者。陈斯斯图
“技术援滇”带来的成效不止于此。
在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对口帮扶祥云县人民医院的6年,一下子创造了100多个医疗新技术的“首例”,填补了当地技术空白,建立起了13个新的特色专科,包括泌尿外科、肾内科、微创外科、医疗美容科、血管外科等。
一手开创微创外科的蔡忠芳教授自称与祥云县人民医院有着“1314”的情缘,他是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派出的第13、14批援滇医生,高海拔的日晒光照让他的皮肤看起来与当地人相似;而1957年出生的陆民血医生看着血管外科“从无到有”,头上长出了不少白发,他是援滇医生中年龄较大的,艰苦的医疗条件和生活环境让他仍然坚持留在当地:“刚到这里,连专用的手术器具都没有,包括血管阻断钳都没有,这里的医疗条件更需要像我一样的医生留下来。”
对口帮扶的6年间,祥云县人民医院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县级医院,如今已经一跃成为云南省二级医院的标杆,同时也是省内首个通过二级甲等医院评审的县市级医院。
“授人以渔”
援滇医生不仅仅给当地送去了技术,更重要的是为当地引进了新设备,建立起了远程诊疗平台,同时带教帮扶,为当地医院培养了技术人才,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在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对永平县人民医院开展医疗帮扶以来,检验科医生杨晓丹就成为了首批培训人员,来上海学习病理诊断技术。病理诊断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可以为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带来理论技术和实践依据。
永平县人民医院检验科医生杨晓丹正在做病理切片检查。陈斯斯图
在金山医院罗金芳主任的帮助下,检验科医生杨晓丹用了半年时间,成功转型成半个病理科医生,学习了一整套流程。离开上海的那天,杨晓丹直言“幸福来得太突然”。
“进修结束我要回来了,罗主任说,这里有什么好带走的,你直接拿走吧,我只是随口说了句‘带个人最好’,没想到罗主任真的来了,我以为就来3-5天,没想到一来就来了6个月。”
就这样,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为永平县人民医院培养了第一代病理科医生。更值得一提的是,罗金芳的到来,也使得永平县的老百姓可以享受与上海三级医院同质化的诊断服务。
就在去年12月,永平县人民医院的远程病理诊断中心建立起来了。金山医院党委书记陈刚告诉记者,原先需要半个月才能做出来的病理诊断报告,现在3-5天就可以完成,可以为患者节省出更多的治疗时间。
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在永平县人民医院的义诊现场,当地病人排起长队。陈斯斯图
在上海卫生系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观念影响下,挂职学习、异地进修、远程教育等多样化的帮扶模式在沪滇两地相继开展起来,6年间接收进修培训1320人次,同时,设备捐赠折合人民币847.19万元。
打“飞的”回滇开刀
今年的5月底6月初,又一批上海医生即将结束援滇工作。
临近回沪的日子,前来陇川县人民医院就诊的骨科患者反而越来越多,预约手术的患者“爆棚”,来自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骨科医生马春晖在回程前一天还排满了手术。
陇川县位于中国西南边陲,与缅甸山水相连,“三山两坝一河谷”的崎岖地势,导致区域内老百姓攀山路多、骨科病人也多,出门看个病也很艰难,尤其是对于年迈的骨科病人来说更甚。
82岁的何茂兰卧床1个多月后,听说县里面来了上海医生,感慨终于等到了这一天。“她(妈妈)有严重的关节病,一条腿疼得没法走路,我们想过带她去省里看病,但路途太远又年龄太大。”何茂兰的女儿告诉记者,如果不是上海医生,妈妈或许有生之年都不能走路了。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骨科医生马春晖看望82岁骨科手术病人何茂兰。陈斯斯图
马春晖医生告诉记者,在援滇的日子里,他和王雷医生半年内就做了近200台骨科手术,这些病人不仅仅来自德宏州,还有周边县市,甚至还有从缅甸远道而来的患者。尽管如今王雷医生的援滇任务已经完成,但他后续还来了4次,集中为当地病人开刀手术。
像王雷医生这样,利用周末或小长假,在结束援滇任务后打个“飞的”来云南当地开刀、看诊的医生数不胜数。上海仁济医院眼科医生陶晨、陆士恒与王若冰曾是去年一批老的援滇医疗队员,他们在今年清明节在对口帮扶的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县人民医院创下了一项纪录:三个医生三天做了97台白内障手术。
上海仁济医院的眼科医生为当地患者检查视力。上海仁济医院供图
“他们从白天到黑夜没有停止过手术,午饭是在手术台上吃的,晚饭没有时间吃,直到夜里11点半才结束一天的手术,我们想带他们去吃饭,他们说‘喝一点粥就可以’,接着就去睡觉了,第二天一大早起来继续动手术。”牟定县人民医院党总支书记朱晓琴被上海医生的举动所感动。
看着术后患者络绎不绝到医院致谢,三名医生异口同声:“看着曾经的病人可以重见光明,累些也是值得的,有需要我们还会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