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讲坛现场,陈来和杨立华对谈。北京大学出版社供图
中新网北京6月20日电(上官云)近日,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陈来、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杨立华两位学者受邀做客北大博雅讲坛,在北京展开了一场关于儒家思想根源的深入对谈,分析了儒家思想起源、发展的相关问题。
陈来现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著有《古代宗教与伦理》、《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等多部作品。关于儒家思想,曾有一种说法是起源于古代的史官、术士等等,也有人认为,在儒家学说代表人物孔子出现之前,“儒”是仅仅是一种职业类型。陈来则表示,儒者从一种专门化职业类型的人,不是自然地转变为一种具有全面“德性”知识分子形象的。
“就好像没有一个‘儒’是文官自己转成的,一定是到孔子出现,儒家学派建立,儒者才真正有了‘德性’的方向,通过修养、追随孔子学习儒学变成后世所讲的儒者。所以我想如果没有孔子的出现,只靠春秋时期的变化,它并不能实现这样的转变。”陈来解释道。
本次讲坛主题图书书影。北京大学出版社供图
陈来介绍,在《尚书》前面的部分里,就包含了对于德、和谐的概括,在商代应该说也已经有跟“德感”相关的内容了,“《尚书》里可以看到对人民的重视。另外还有一些事迹,它所代表的道德倾向也已出现。总的来讲,德感文化在西周应该是确立的,但是再往前是它的根源”。
杨立华则认为,弄清儒家思想的渊源、品格,对哲学研究相关领域很有帮助,“作为中国文化品格最核心部分的中国哲学性格,当然最主要的是儒家。但是实际上某种意义上,道家虽然跟儒家有非常根本的哲学路径、哲学气质的不同,但是仍然在理性化的方面有突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