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之窗 - 财经信息聚合平台
中国财经之窗

重“质”增“强”助力“中国制造”走出去

栏目:聚焦    来源:互联网    作者:沐瑶    发布时间:2017-06-09 12:38   阅读量:18241   

□ 胡立彪

近日,由中船重工武船集团承建的世界首座规模最大的深海半潜式智能养殖场正式交付挪威用户。这一体量庞大的“超级渔场”实际上是一种海洋工程装备,与人们所熟知的LNG液化天然气运输船、海洋钻井平台一样,是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的工业产品。它安装了各类传感器2万余个,融入生物学、工学、电学、计算机等多学科技术,是我国造船行业高技术水平的体现。作为世界范围内首例项目,“超级渔场”交付国外用户,也意味着“中国制造”走出去又迈出了更大、更坚实的一步。

看到“超级渔场”的新闻之后,有人提出疑问:中国企业承建这样的工程,是否只是为了显示技术实力,实际上没赚多少钱,干的是赔本赚吆喝的买卖?这样的问题暴露出提问者对“中国制造”的误读。就像过去常常有人把“中国制造”等同于“低质低价”一样,认为“中国制造”低利润、不赚钱,也是一种错误的刻板印象。据了解,参与“超级渔场”竞标的还有多家世界知名企业,武船集团的报价并不低。而挪威的公司最终选中中国企业,绝非简单地依凭“低价者得”的原则,而是经过了认真考查和了解,综合了各种因素的理性判断。尽管中方企业未透露具体的建造成本,但他们肯定地表示,“超级渔场”的利润要比造船高不少。

所谓“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正是感觉中国企业在科技水平、建造速度、建造质量等方面以及价格上均达到挪威方面的要求,他们才选定这家企业;也正是相信自身的实力水平以及有可观的利润,武船集团才愿意参与竞标,拿下这个项目。基于这种“两情相悦”,武船集团在交付首座“超级渔场”之后,又从挪威拿到5台新增订单。事实上,就像造船业一样,“中国制造”在许多方面已经取得巨大突破,都可以像武船集团那样在国际同行竞争中脱颖而出,拿下订单。市场最有发言权,订单就是说服力。可以这么说,通过多年努力,“中国制造”进步神速,在赢得越来越多国际客户的同时,逐渐完成蜕变升级,开始在国际舞台上站稳脚跟,大放异彩了。

当然,进步是相对而言的,不断进取才是永恒追求。“中国制造”在进取过程中还会面临更多挑战和压力,这既是必然的市场逻辑,也是严峻的客观现实。我们看到,随着快速崛起的新兴经济体以更为低廉的成本优势加入竞争,我国制造业中以代工为主的生产企业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与此同时,很多发达国家正在反思“制造业空心化”问题,积极推进新的制造业发展战略,美国推出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则推出了“工业4.0”计划等。凭借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强有力的金融和资本市场支持,制造业重回美国等发达国家,势必对当前形成的世界制造业格局产生重大影响。这种形势使“中国制造”面临着“双端挤压”的局面。

怎么办?没有任何捷径。“中国制造”只能不断进取,变压力为动力。我国正在积极推进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这是一种必然选择。在这一过程中,制造业发展不再重视“大”和“量”,而是重视“质”和“强”。也就是说,“中国制造”必须重“质”增“强”,这样才能适应新一阶段经济发展的需要,才能走得更远。毫无疑问,重“质”,就是强调质量的重要性,要走质量强国之路。高质量是制造业强大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制造”要想由大变强,就必须坚持把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生命线,从“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质”造,成为质量强国。而增“强”,就是提高“中国制造”的科技含量,增强竞争实力。掌握核心科技,关键在于创新。创新是制造业发展的强大引擎,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动力之源。只有拥有核心科技,“中国制造”才能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才能拥有竞争力。

令人欣慰的是,中国正在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这为“中国制造”走出去铺开了一条坚实的道路。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制造”会在重“质”增“强”过程中不断升级,走出一条令全球叹服艳羡的发展之路。

热搜:制造,制造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重“质”增“强”助力“中国制造”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