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阴英通讯员崔永胜王文斌
承包土地学种植、创办专业合作社、发展谷物深加工、包装上网做销售……在怀来县孙庄子乡下枣沟村,大学生村官高岚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小米哥”。从对谷物一无所知的“门外汉”,到成为种植、包装、销售小米的行家里手,高岚用自己的努力,让远在深山人未识的小杂粮提档升级,成为当地一个响当当的品牌农产品,给村民们的脱贫致富增添了“法宝”。
俯下身子为乡亲们摸索致富路
2012年,高岚通过考试成为怀来下枣沟村的一名大学生村官,从家乡秦皇岛来到怀来县的一个小山村,刚到村里时他就下决心在这里扎根:“一定要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提升当地村民的生活质量。”
上任第二年,乡里的谷子成熟了,不少外乡人到村里买小米,引起了他的注意。“我们孙庄子乡属于丘陵地区,昼夜温差大,谷物生长期长,产出的小米口感很好,受到不少外地人的青睐。”后来,高岚听说农牧局在推广种植“张杂谷”,这种抗旱品种非常适合孙庄子乡的气候环境,他决定在村里承包两亩地,边试验边学习。“这孩子踏实爱学,看到别人去地里他就跟着去,别人干啥他就学。”乡亲们说,他和大家一样吃住在村,带上草帽,拿个锄头,过着天一亮就“扎”到地里的生活。
“刚开始除草间苗的时候根本分不清哪个是草,哪个是苗。”仅懂些理论数据的他,种植期间也闹过不少笑话,“在图上看的挺好,可是锄着锄着就又混了。”高岚凭着一股爱钻研的劲儿硬是坚持了下来,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乡亲们的帮助下,他的这两块“试验田”平均亩产达到400公斤,喜获丰收的他小有成就感,同时也体会到了乡亲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劳。
创立品牌为小米提升附加值
“如果单纯依靠卖谷子,乡亲们辛苦一年也挣不到多少钱。”经过一段时间观察,细心的高岚发现,由于村里没有深加工企业,大部分乡亲只能卖谷子,与直接卖小米相比利润缩水很多。如何帮村民提高收入?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高岚决定着手创办谷物种植合作社,实行种植、生产、加工、销售“四位一体”的模式,提高谷子的“身价”,让乡亲们的腰包早日“鼓起来”。
为打开小米的销售市场,高岚到种植小米比较成熟的几个县区“取经”,对种植技术、品牌包装、营销网络等进行学习,回来后再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升级。“刚开始推广的时候,很多店铺因为有固定货源,所以不接收我们的小米。”为使小米尽快“上市”,他跑遍了县城的粮油店和特产店,贪黑起早的加班,像打了鸡血似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销路终于打开了,但是高岚并没停下脚步。“要想提高小米的身价,就得把产品做精、做细,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品牌,才能让消费者记得住。”他先是注册“农梦”牌商标,又着手在原有业务的基础上为小米包装。
“市场上原有小包装多是400克或450克装,拆封后一次吃不完容易生虫或影响食用口感。”高岚把小包装确定为每袋40克装,基本是一个成年人一餐用量,虽然一盒下来要增加不少的包装费和人工费,但这种人性化的设计,让精品盒装小米吸引了很多买家。
借力电商为小米打开全国市场
为进一步拓展市场,高岚又在网上开通“微店”,开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现在互联网蕴藏了巨大的商机,用好电商优势,就有可能打开全国市场。”高岚借助网店、微店、朋友圈等途径,把小米“搬”上网络销售。他又与清华大学i农平台、北京一品一村、小菜仙等多家网络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现在通过app客户端,北京市民用手机就能随时订购“小米”。
互联网给他们带来不错的销售业绩:近两年,他帮助社员销售谷子140多万斤,实现增收20万多元,去年枣沟小米礼盒销售额达100万元。目前,他们的销售网络越做越大,“枣沟小米”已经远销北京、广东、河南、黑龙江等地。
“现代人越来越注重饮食健康,零添加放心食品才会受到消费者青睐。”高岚说,为了迎合大众的消费习惯,他们正积极打造以“枣沟小米”为代表的绿色无污染系列产品,今后会有更多当地农产品列入他们的“销售清单”。
去年,凭借无添加、无农药、无抛光等多项绿色种植和加工标准,他们的种植合作社示范基地得到清华大学i农认证,成为i农唯一的谷物生产基地。现在,高岚又开始探索枣沟“米生活”社区体验活动,游客可以参与到播种、除草、浇水、收割、切穗、碾米等一系列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多途径带动村民增产增收……
乡亲们说,高岚的思想总是走在他们“前头”,为他们不断摸索着致富之路。
高岚说,自己愿意一直站在乡亲们的“身后”,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