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在智驾领域发力,卷硬件、堆算力,目的都是让车辆的驾驶辅助用起来更拟人,更像“老司机”。但“像老司机”这个描述过于泛泛,几分像?哪里像?用嘴根本说不清!有没有一套体系能够量化驾驶辅助系统的驾驶水平呢?
终于,有车以后联合北京智能车联基于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类人指数模型,要对这些“看起来很像老司机的车辆”进行一场真枪实弹的摸底考试,我们将这次考试简称为“类人测试”?!
怎么测?
北京智能车联基于真实世界交通场景构建了全息交通场景库,包含海量自然驾驶行为和真实交通流数据。通过挖掘这些数据提取人类驾驶特征参数,再基于特征参数从类人性角度出发,建立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类人指数模型,有车以后将使用该模型对车辆驾驶辅助功能进行类人性评价。
简单说:通过提取“老司机们”在场景库中的驾驶行为特征,建立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类人指数模型,再用该模型去评价车辆驾驶辅助系统。
此外无需担心建立的“老司机”模型不准,场景库使用无人机从高空持续采集真实数据,采集时长已突破2万小时,场景量接近500万个,“老司机”绝对地道!目前已经有近80款车型接受过测试。
本次测试选取车型为AITO 问界M5?2023款?纯电四驱智驾版,在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类人指数模型下,针对ACC自适应巡航进行8大维度测试,包括:不同时速下的横向识别、稳定跟车、跟车加速、减速、应对前方低速车辆、跟车起停、前车切入、切出。
“遥遥领先”89.4分破纪录!
直接了当出结论,AITO?问界M5?2023款?纯电四驱智驾版以总分89.4分的高分成绩,打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类人指数模型下类人测试历史最高分纪录!
其中安全性相关项目得分率98.17%;舒适性相关项目得分率100%;效率相关项目得分率77.73%。
大家看到这无需关心得分由来,该部分会在文末给到明细,先看逐项解析!
优劣势简述:
稳定跟车:该项考验车辆跟车距离的类人性。问界M5跟车距离稳定,速率抖动极小,不同跟车距离挡位之间也有足够的差异,能匹配不同驾驶习惯。
跟车加速:该项考验高速行驶下,问界M5对前车加速的响应情况,加速是否及时。问界M5可以对远处车辆加速进行不错的识别,识别到前车加速后,响应迅速,后续加速动作非常柔和。
以60km/h时速,跟车距离3挡的表现来看,前车加速1.42秒后,问界M5开始加速,最大加速度为0.91m/s?,非常柔和,被前车拉开最大距离仅为41.21m,表现出色。
跟车减速:该项考验高速行驶下,问界M5对前车减速的响应情况,减速是否安全。问界M5最小跟车距离和老司机非常相似,减速及时,减速动作非常柔和。
以60km/h目标时速,跟车距离3挡的表现来看,前车减速1.38秒后,问界M5开始减速,最大减速度为0.91m/s?,非常柔和,减速后最小跟车距离为27.4m,表现出色。
前车低速:该项考验高速行驶时问界M5对前方低速车辆的响应。问界M5可以从很远的距离就探测到前方低速车辆,减速全程最小碰撞时间大于2.4秒,不会突破人类心理防线。
在背景车时速60km/h,问界M5时速90km/h,跟车距离3挡的追击场景下,问界M5距离背景车127.53m时就开始减速,开始减速后最大减速度仅为0.65m/s?,非常柔和,减速后最小间距为28.78m。
在该项中,问界M5全程将最小碰撞时间控制在大于2.4秒,减速及时,距离控制合理,不会突破人类心理防线。
横向识别:该项考验车辆对前车的识别范围。问界M5对前车识别准确,前车只需极小部分位于问界M5所在车道内,问界M5便可成功识别。
跟车起停:该项考验问界M5对前车状态的响应,停车后的间距是否合理。问界M5起步最大跟车距离表现中等偏上,仍有缩短空间。前车起步后它的响应较慢,在距离3挡的设置下,前车驶离2.06m后,问界M5才开始起步,此外其跟车刹停后与前车距离为9.04m,几乎为2倍车身长度,容易被加塞。
在该项中,问界M5的实际表现远没有40%的得分率那么不堪,最小碰撞时间为2.3秒,接近2.4秒的安全界限,实际不会感觉到很大的碰撞风险,不过它减速过程中1.82m/s?的最大减速度还有待提升,如果刹车更狠一些,最小碰撞时间就可以轻松达到2.4秒以上,但门槛就是门槛,低于门槛只能获得较低得分。
意外惊喜
此外本次测试我们还测试了问界M5在L2驾驶辅助开启状态下对于典型交通目标的识别情况,结果出色:机动车、成人、儿童,各角度自行车、踏板车、摩托车、不同数量桩桶均成功识别避让刹停,施工牌未识别出但成功避让刹停,三角牌识别不稳定,能做出刹车动作,即将刹停时识别跟丢,再次起步行驶。尽管离完美还差一点,但在目前所有测试过的车型中算最出色的之一。
各项得分明细及权重
欢迎评论区留言关注的车型,我们测测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