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南
否定之否定、螺旋式上升,是自然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在工业革命、世界统一市场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数百年之后,一股保守主义、民粹主义、孤立主义的逆流在欧洲和北美大陆游荡。但“形势比人强”,贸易自由化和竞争使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人类生活品质改善的引力是无法消除的。人们也期待新的领导者登上历史舞台,“一带一路”就正在成为全球化新的动力源泉。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三年多来,已经获得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了合作协议。2016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达到145亿美元,中国企业已经在沿线20多个国家建立了56个经贸合作区,累计投资超过185亿美元,为东道国增加了近11亿美元的税收和18万个就业岗位。相关研究表明,2013-2015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GDP平均增长5.3%,高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GDP总额占世界的比重从29.1%上升至30.3%;2015年,沿线国家GDP平均增长5.2%,明显高于世界平均3.2%的水平,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日趋明显。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投资,仍有巨大空间。印尼雅万高铁、中老铁路、中泰铁路、匈塞铁路、瓜达尔港等重大项目有序推进或建成投产,已经让人感受大推动的力量。但沿线国家约有5亿人无法用电,接近半数人口享受不到互联网服务,数以亿计的人缺乏安全饮用水。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2014-2015)》,在有竞争力数据的54个沿线国家中,有40个国家的综合基础竞争力指数低于5分(相当于百分制的70分),有50个国家的基础设施竞争力指数低于综合基础竞争力指数。这表明在包括制度、基础设施、宏观经济环境、健康和初等教育等系列基础能力中,基础设施是短板中的短板。据亚洲开发银行最新预测数据,亚洲发展中国家2016年到2030年基础设施建设需投资26万亿美元,即每年1.7万亿美元。可以预期的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等机构,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一带一路”建设引导制度创新和改善全球治理体系,仍有巨大空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国正以自身高水平开放推动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积极贡献中国智慧、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更加公正合理。中国既是国际规则的遵循者、受益者,也是建设者和推进者。“一带一路”建设开展3年多来,成为向心力越来越强的国际合作平台、受欢迎度越来越高的全球公共产品。无论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还是构建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都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极大丰富了全球治理理念。
“一带一路”推动技术进步,仍有巨大空间。包括高铁、核电、电商“网上丝路”在内的“中国名片”,“小荷才露尖尖角”。通过“一带一路”沿线布局,主要瞄准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需求,更是一片无可限量的“蓝海”。“一带一路”的技术合作是双向的,既要“走出去”,也要“引进来”。在技术引入方面,中国企业积极探寻国外技术融合发展新模式,从国外引进好技术并进行成果转化,也一定会产生更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