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把合成生物列为未来第一产业。
就像新能源汽车作为工业4.0的产物在二级市场创出新高一样,合成生物作为工业5.0概念的探路者,站在了一级投资圈的风口浪尖。
什么是合成生物2010年,第一个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制造出人造单细胞生物体的科学家克雷格·文特尔曾将合成生物学描述为像电路一样组装生命
事实上,合成生物学诞生于21世纪初,发展至今已近20年同时,作为二级分类下的交叉学科,合成生物学几乎涉及到生物科学研究的所有领域,并已与工程,化学,物理,计算机等学科融合
2022年6月,深圳市科委,深圳市发改委,深圳市工信局联合发布《深圳市培育和发展未来产业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指出,合成生物,区块链,细胞与基因,航空航天技术等四大未来产业处于扩张期,已初具规模,有望在5至10年内实现倍数增长
罗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化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师从美国合成生物学产业化先驱Jay D. Keasling教授罗周晓认为,生命的本质是一个程序,这就好比人类在试图阅读上帝的源代码,并开始试图在生命体上编程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了多位业内专家,他们指出,合成生物与互联网的关系就像是一个从二元到四元的过程如果说它的底层代码是由0和1组成的二进制信息系统,那么合成生物学就是由A,T,G和C四个碱基分子组成的四进制系统
如今,合成生物学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在食品领域,合成生物技术可以通过合成酵母生产出一块以假乱真的人造肉,在农业领域,这项技术可以制成微生物制剂,通过改造噬菌体来减少农药的使用,在医学领域,利用该技术分析病毒基因,可以实现mRNA疫苗的快速制备在化工领域,生物法制备戊二胺可广泛用于尼龙的生产
由于合成生物学应用广泛,且与制造业高度相关,投资者将其视为工业5.0概念中有望率先爆发的行业许多著名科技公司的创始人,如微软的比尔·盖茨和雅虎的杨致远,都在投资合成生物产业
很多业内人士认为,虽然现在还处于IT+BT的阶段,但在未来的某一天,互联网技术赋能会转向生物技术赋能。
合成生物投资进入项目发布期。
在VC圈子内部,一个新的赛道——合成生物学开始受到追捧。
据公开报道统计,截至2022年6月,已有微结构工场,硅智能,蓝晶微生物等15家合成生物公司宣布融资这些公司背后的VC/PE机构,包括红杉中国,高瓴,IDG资本,经纬创投,源码资本等,曾经是消费互联网的领先投资机构
很多投资人认为,中国合成生物投资元年是2021年,而美国合成生物行业更早开始火热美国在2018年已经达到合成生物学第一轮投资的顶峰,现在正在第二波的路上
据SynBioBeta统计,2016年,全球合成生物公司的融资规模不到20亿美元,2019年为31亿美元,2018年接近40亿美元到2020年,价值达到78亿美元,74家合成生物公司完成上市
丛剑作为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基金研究所高级顾问,在多个领域主导过投资项目,投资过阿里巴巴这样的互联网公司几年前,他的主要精力开始集中在合成生物学领域
谈及目前合成生物学的火热势头,丛永珍对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在2021年之前,很少有中国投资机构对合成生物学领域进行过系统的关注两年前,有一位合成生物学领域的知名研究员,连续会见了至少40家机构投资者,没有一家愿意投现在风声来了,他的项目又被无数机构追捧了
投资圈对合成生物的认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丛剑早年和投资圈的人谈合成生物学的时候,很多同行甚至把这个行业的先进概念当成天方夜谭在过去的7—8年里,我身边的投资圈里很少有人意识到合成生物学的颠覆性潜力,甚至大多数机构根本没听过‘合成生物学’这个词如此大的一个领域一直被中国投资者系统性地忽视与之相对应的是,美国投资机构对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关注已经超过十年,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投资周期去年是美国第二个周期的开始他说
对此,罗表示,伴随着基因测序和AI技术的快速发展,生物工程进入了高通量时代,相当于储存在0—1阶段的研究成果进入了集中释放期,从而引发了近期的投资热同时,伴随着生物自动化设备的发展,自动化机器取代人工实验,使得原本需要10多年才能完成的项目缩短至3年,这也促使风险投资家更愿意容忍风险
不过,罗也指出,一旦第一批R&D合成生物的结果公布,可能会在稍后进入冷却期毕竟前期的积累是有限的
麦肯锡2020年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未来10—20年,合成生物产业每年将带来2—4万亿美元的直接经济产出有限的项目和可观的利润,让投资人趋之若鹜地奔向这条赛道
丛坚指出,互联网和合成生物在底层逻辑上是完全不同的互联网行业很多公司都注重模式创新举个例子,对于C端公司来说,只要聚集足够多的用户,收集足够多快速的数据,实现指数级增长,依靠资本就能快速构筑自己的护城河综合侧重于科技创新,有些类似于生物医学的逻辑,但覆盖面远大于生物医学不仅终端客户数量相对较少,而且产品开发周期较长,导致新产品问世的时间跨度较长
最近出现了一种现象,投资机构不惜代价抢项目,疯狂抬高估值丛坚指出,合作生物产业在中国刚刚起步,离真正意义上的繁荣还很远
为深圳企业搭建平台,预计5年内出成果。
除了企业界对合成生物的期待,地方政府也在积极布局合成生物产业。
但正如丛永健所反映的,与互联网领域大量的工程师创业模式不同,合成生物学更多的是科学家创业科学家创业面临的挑战不亚于做科研
昂贵的设备和耗材是创业者面临的首要问题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最近几天走访了深圳光明科学城深圳合成生物设施建设总投资约20亿元,硬件和软件设备追加投资7.22亿元这还只是研发前的硬件投入
深圳光明区发改局一位官员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深圳大型设施建成后,将采取开放共享的平台运营模式比如光明科学城,其实就是在做一个开放共享的互联网平台之所以考虑这种运营模式,是因为这是为了可持续发展,通过引入外部竞争,可以加速科研成果的落地
合成生物产业强调全链条发展,即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教育链的四链协同但是国内能聚集四大连锁的地方并不多
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的四位企业家认为,根据他们的采访和调研,国内合成生物产业已经开始聚集,华南的深圳,华东的上海,华北的天津是三大聚集地。
深银生物CEO崔俊峰与上述三地都有联系崔俊峰1997年进入天津大学,2004年毕业后定居上海,2021年底从上海正式在深圳创业他认为,在三个聚集地中,天津因为是天津大学和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所在地,在学术和科研方面具有先发优势上海在合成生物学领域也下了很大功夫2008年,国内首个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成立,但合成生物学企业产业化孵化进展缓慢
深圳光明科学城是合成生物产业的后起之秀,政府对整个产业的扶持力度是最大的不仅引进了合成所培育的科研土壤,还搭建了大型开放共享的设施平台,出台了国内首个合成生物产业专项扶持政策
2021年10月,深圳市光明区推出全国首个合成生物学专项扶持政策,为企业提供四个1000万,即重点科技最大支持,住房最大租金补贴,GMP厂房改造最大补贴,公共服务平台最大建设。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投资回报周期不短但鉴于光明区大力发展科研经济,着力打造合成生物学全流程创新生态链,光明区发改局上述官员认为,未来5年有望出成果,有可能成为光明科学城第一赛道
深圳对合成生物产业的支持也产生了产业集聚效应深圳合成生物创新研究院产业创新转化中心主任罗微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近三年国内新成立合成生物企业超90家,目前深圳聚集的企业超过50家,仅光明区就有近40家
合成生物行业缺乏复合型人才。
虽然合成生物产业有企业和政府的支持,但目前我国合成生物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非常短缺。
深圳赛特奥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CEO张指出,合成生物学最终要商业化,需要大量科研人员的支持。
关于研究人员的类型,罗指出,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和技术研究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生物,化学,医学,物理,计算机等知识高度交叉比如某一种药物的研发,需要观察动物肠道菌群是否失调,要求研究人员有生物学基础同时,机器学习和计算机编程也是实验操作的必备技能
可是,复合型人才的缺乏也给企业的运营成本和管理带来了挑战崔俊峰说,由于目前很难找到有交叉背景的复合型人才,他的团队只能在各个领域匹配,远远达不到即插即用的理想状态
人才储备方面,深圳拥有全球最大的合成生物学研究团队,规模近千人,平均年龄38岁罗在采访中提到,之所以深度从事科研工作,是因为深圳对科研产业的政策支持非常到位,而且合成所到处都是愿意在科研领域进行前瞻性尝试的年轻科学家
这一前瞻性的尝试包括:开设合成生物学本科专业,建立以科研成果转化为重点的创新中心罗说,所有这些措施都是为了更好地留住科研人才
罗进一步解释说,综合研究所和创新中心分别代表产业链中的两个阶段前者是0—1基础科研平台,后者是1—10产业转化平台目前双方团队已在同一栋楼办公,构建楼上楼下的交流环境,加速人才从学术端向企业端转化同时,光明科学城还规划了一个10—100专业园区,以打通工业化的最后一关,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留在工作岗位
此外,研究院还会定期举办比赛,帮助企业寻找人才根据消息显示,深圳理工大学将于今年7月举办全国首届合成生物学大赛本次比赛是针对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办的国际基因工程机器设计大赛目前已吸引了23个联合单位和27个国家顶级研究团队参与
虽然深圳的合成生物产业正在奔向未来,但罗也指出,目前仍有一系列法律监管问题有待解决。
罗说,无论是在欧美法律体系中,还是在我国现行的专利法中,都很难界定合成生物研究成果的保护标准比如,对于大量未经严格测试但符合学术界常识的突变体,业界对于是否要发放专利保护相关科研成果尚未达成共识
为解决这一问题,华东交通大学知识产权研究所所长肖海在2020年发表的论文中指出,合成生物学领域标准的确定应是优先考虑的问题,尤其是与基因成分的结构,功能和描述,数据共享,生物安全和法律相关的标准。
今年1月,深圳光明科学城知识产权仲裁工作站正式落户光明科技局一位工作人员透露,今年深圳将制定合成生物行业统一标准,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在创新链上照顾初创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