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消费者在上海一家百货公司购物。 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5月7日,人民日报海外网举行主题为“防疫常态化下的假期经济”线上金台沙龙。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范志勇通过分析“五一”假期消费数据认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当前中国消费市场呈现逐步恢复和渐进性补偿的特点。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向好,“五一”假期,中国消费市场明显回暖。当前,消费行业的供给能力逐步回升,居民消费信心逐渐恢复、前期被抑制的消费需求逐步释放,线上消费快速发展趋势明显,中国经济进入复苏状态,这些都可以看出中国的经济活力依然旺盛。然而,应该注意到,长期来看,影响消费的最主要因素是收入的增长。除了尽量创造安全便捷的消费环境,促进消费补偿性恢复之外,宏观政策的重点还是要做好 “六稳”工作、落实“六保”,通过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和更加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实现就业和宏观经济的基本稳定,保障基本民生,稳步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
第一,从供给方面来看,服务业供给能力正在逐步回升。服务供给能力的恢复是服务消费恢复的前提。在符合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包括餐厅和旅游景点等大部分服务业态都逐步恢复营业。商务部指出,“五一”期间,全国餐饮、住宿行业消费复苏指数比清明假期分别提升18和15个百分点。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1日,全国共有8498家A级旅游景区开放,约占总数的70%。由于疫情还未结束,当前各旅游景区和服务场所根据自身承载能力和疫情防控的需要,对接待人数进行了合理控制。随着疫情防控成果的不断巩固,各类服务场所的接待能力将进一步提升,中国消费市场将会进一步恢复。
第三,随着经济活动逐步进入正常状态,消费需求开始自行修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受疫情影响,2020年一季度一些与社交活动密切相关的商品,包括烟酒类、化妆品、金银珠宝和服装鞋帽等消费出现了大幅度下降。3月份烟酒类和化妆品类消费支出同比下降了9.4%和11.6%。社交活动减少导致这两类消费品支出下降。金银珠宝和服装鞋帽类支出同比大降30.1%和34.8%,除了社交需求下降之外,缺少现场体验场景也是造成这两类消费品剧烈下降的主要原因。随着经济活动的逐渐恢复,需求存在部分自行修复的需求。“五一”期间,上海、重庆、浙江重点监测企业汽车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49.6%、28.5%和8.8%,一些电商平台家电销售额同比增长1倍左右。在淘宝天猫上,5月1日至3日,手机销量同比增长70%、笔记本翻了1倍、平板电脑翻了2.5倍。这表明,随着经济生活逐步进入正轨,前期被抑制的需求正在逐步释放。
第四,线上大幅增长,正在成为消费市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从商务部大数据监测来看,“五一”期间全国实物商品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36.3%。各大电商平台推出形式多样的优惠促销活动,叠加各地发放的惠民消费券,举办专题促销等举措,销售普遍快速增长,部分平台销售增速超过40%。京东大数据显示,“五一”假期间线上消费成交额比2019年同期增长45%。5月1日至3日淘宝天猫数据显示,消费者购买生活电器、烹饪用具成交同比大增196%和89%,家装主材、灯饰分别同比增长101%和53%。一系列数据表明,线上消费呈现良好发展势头。随着疫情进一步推动居民线上消费普及,以及电子消费券等线上消费刺激举措的持续推出,线上消费将继续呈现快速成长态势,业态规模将进一步壮大。
“五一”假期消费市场明显回暖,可以看出中国的经济活力依然旺盛。然而,应该注意到,消费在宏观经济各变量中是相对比较平稳的变量。虽然当前各地推出消费券等各种刺激消费的政策举措也带有扩张总需求的作用,但其规模相对有限,也并非长久之计。长期来看,影响消费的最主要因素是收入的增长。除了尽量创造安全便捷的消费环境,促进消费补偿性恢复之外,中国实施宏观政策的重点还是要落在做好 “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上,通过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和更加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实现就业和宏观经济的基本稳定,保障老百姓的基本民生,稳步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范志勇在第32期金台沙龙上的发言,整理/海外网评论员 孟庆川)
-
一评“防疫常态化下的假期经济”:信心稳步恢复,旅游业发展呈现三大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