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央行公布了12月金融数据,也为去年全年的金融数据交出了一份满意的成绩单。
从M1、M2看当前风险偏好提升
2019年12月M2同比增长8.7%,好于前值和预期。时至年末,新增的社会融资高达2.1万亿元,明显高于预期值1.65万亿元。
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在1月16日下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12月份的金融数据整体稳中向好,不仅流动性合理充裕,而且货币派生能力也很强。
具体到M1、M2增速来看, 一个较好迹象是,M1增速回升速度已经连续两月高于M2了。数据显示,12月末, 广义货币M2余额198.65万亿元,同比增长8.7%,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5个和0.6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57.6万亿元,同比增长4.4%,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9个和2.9个百分点。这体现了居民和企业更愿意把钱花出去而不是存起来,说明整个社会的风险偏好有所提升。
央行官员一线解读社融口径变化
会议中的另一大重磅消息则是社融口径的修改。
目前,央行将“国债”和“地方政府一般债券”一起纳入统计范围内,与地方政府专项债一起合称政府债券。央行办公厅主任周学东强调,2011年发布指标以来,我国的社融规模口径一直在根据经济金融发展适时完善。在考虑到国际同行经验与实际国内情况来看,目前将“国债”和“地方政府一般债券”一起纳入社融统计的条件已经比较成熟。
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补充称,新统计口径下的社融指标,既能反映货币政策,也能反映财政政策,可以更好地支持货币和财政政策的协调,有利于政策调整与实施。
业内解读称,这种口径调整是希望社融能更准确地反映政府加杠杆能力对实体经济影响的强弱,从而提升指标的有效性与前瞻性。
孙国峰解读当前流动性状况
在金融数据会上,离不开讨论的是当前流动性的松紧和未来会否降息等热门话题。
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表示,近期,央行通过中期借贷便利MLF、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方式提供不同期限的流动性,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春节前流动性的平稳以及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
对于降准,孙国峰表示未来中国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还有空间,但空间有限。当前,金融机构平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9.9%,大型商业银行为12.5%,中型银行为10.5%,小型银行为7%,计算两优后,大多数服务县域银行实际法定存款准备金为6%。
对于接下来会否降息,孙国峰并未明确,但他认为讨论降息问题时应该更关注实际贷款利率的变化。他提到,LPR的改革推动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效果,带动打破了贷款市场利率隐性下限。孙国峰认为,在这种传导的疏通下,去年前11个月,小微企业平均综合融资成本平均下降了1个百分点。
16.8万亿!金融如何支持实体经济?
从社会融资规模来看,2019年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高达16.88万亿元,同比多增1.21万亿元,占全年新增社融总量的66%。而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等表外融资规模则仍在持续净减少,但减少幅度较2018年明显缩窄;直接融资项下的企业债券净融资3.24万亿元,同比多6098亿元,出现较大增长。
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表示,这种“两增一减”的结构变动,即贷款、债券发行多增,嵌套、通道等表外三项业务压缩符合预期中的社融结构变化。当前,高层压缩影子银行的动作仍在循序渐进的推动。
此外,提到未来的结构性投放方向,央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强调,要严控房地产在新增信贷资源中的占比,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和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引导商业银行切实转变经营思想,把经营重心和信贷资源更多地配置在实体经济和小微企业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