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之窗 - 财经信息聚合平台
中国财经之窗

滴滴的隐忧:巨头OR巨婴?

栏目:财经    来源:和讯网    作者:兰心雪    发布时间:2018-08-01 12:04   阅读量:8277   

成立于2012年的滴滴出行,在过去五年多的时间里顺风顺水,甚至可谓呼风唤雨,迅速成为中国出行市场上当之无愧的独角兽。

但不争的事实是,进入2018年之后,滴滴一直不太顺,仿佛被什么东西“魇”住了:与美团的跨界大战稀里糊涂,收购ofo出师未捷,顺风车业务因“空姐凶杀案”而变得臭名昭著。似乎是为了“冲喜”,就在这个当口上,滴滴传出了将在今年登陆港交所的传闻。

5月底,市场消息称,滴滴出行将最快在今年下半年以同股不同权形式上市,市值将超过750亿美元,有望超越另一网约车龙头Uber约720亿美元估值——IPO,是滴滴这类诞生于风口、催熟于资本的互联网企业的第一所驿站,好处显而易见:确立行业地位、补充发展资金与为创业期资本寻找退出通道都可以在这所驿站中寻找到解决方案。

滴滴掌门人程维在进入2018年后就开始毫不掩饰自己的野心:“滴滴目前的日单量在2500万单以上,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出行平台。” 程维表示,全中国每天有11亿次出行,滴滴只渗透了市场的2%。而其明确的目标,是全球50%以上的出行市场份额。

这样的数字与目标,对于身为资本宠儿的滴滴,无疑是最好的装饰品。

滴滴很大,在通过长期烧钱战略聚拢用户流量之后,又籍此绑架了诸多资本,但一个不争的事实却是,其所独霸的网络出行行业,并无任何壁垒,尤其在其自身商业模式存在逻辑问题、不具备自身盈利造血能力的情况下,这使得滴滴如同一个体型庞大的婴儿,拥有成年人的体型,却依然不能生活自理。

三个关键的问题亟待滴滴的管理层进行自我拷问。其一,滴滴这锅被添加了诸多资本催熟剂的杂烩汤,会以怎样的最终形态呈现在市场与用户面前?其二,生命不息折腾不止的崛起之路给企业、行业、社会留下了什么?其三,在未来,自己用什么来维护用流量铸就的玻璃壁垒?

恶战:成王败寇?

过去数月中,滴滴与美团的大战让人眼花缭乱,而程维在回应美团切入打车领域时轻描淡写的那一句“尔要战,便战”也迅速走红。

纵观战局,滴滴美团这一战可谓精彩、火爆但毫无新意:身为资本新宠外卖平台美团进军网约车行业,用滴滴的看家本领“烧钱补贴”迅速抢占滴滴在上海的市场份额,滴滴的反馈剑走偏锋,在美团独霸的几个南方城市,诡异地抛出了新业务“滴滴外卖”,并且同样借助“烧钱补贴”的办法狠狠地咬了美团一口。

最终战火将如何平息无关紧要,因为在滴滴出行短暂的创业路上,类似的战斗已经如家常便饭。正如创始人程维自己所言,“滴滴可能是有史以来世界上竞争最惨烈的公司,从快的到优步,竞争上我们PK掉了无数对手”。

现如今,滴滴身下全球在线出行产业的头把交椅,正是竞争对手们的尸骨所铸就的。遥想程维当年,撕神州踩易道,吞快的驱优步,何等风光与凌厉! 2016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程维曾对外霸气宣布:中国主场比赛已结束,接下来要走出去全球打客场。“2017年滴滴的重点是修炼内功,2018年我们将会全面出击。”

将一家创业企业的成长与发展总结为“比赛”,一定要与对手分出胜负,着实显得戾气颇重,但对于滴滴而言,这样的“戾气”也可以看作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创业精神,而正是这种精神,造就了今天滴滴难逢敌手的寂寞。

据公开数据显示,2017年滴滴完成74.3亿订单,出租车每日的订单量达到1500万单,专车每日订单量为600万单。此外,滴滴出行的平均日活用户均值超过1300万,位居网约车APP在自身商业模式存在逻辑问题、不具备自身盈利造血能力的情况下,滴滴如同一个体型庞大的婴儿,拥有成年人的体型,却依然生活不能自理。

程维认为滴滴还远远谈不上是巨头,“只是一家发展有点快的创业公司”。

首位。而排名第二和第三的神州专车和曹操专车,日活分别仅为25.6万人和21.9万人。滴滴的1000万注册司机与4.5亿的用户是其他出行平台难以达到的高度。

正所谓成王败寇,用不足6年的时间从初创企业成长为独角兽,滴滴已经能够在出行产业中说一不二,但一个问题始终没有明确答案:滴滴战斗力,究竟从何而来?

繁荣:资本催熟?

答案多少让人有些失望。

那些本该发挥更重要作用的创新、团队、管理亦或是战略因素,都没有资本的作用显著。业界几乎已经达成了共识:滴滴的快速崛起,最大功臣来自资本催熟。

从初创公司成长到如今估值超过700亿美元的独角兽企业,滴滴一路的融资经历堪称传奇:从2012年至今,据不完全统计,滴滴已完成多达17轮融资,总额超过240亿美元,是迄今为止融资轮次最多、金额最大的未上市科技公司之一,同时也是股东关系最为复杂的科技公司之一,其资方除了与自己有直接竞争关系的Uber之外,本土三大巨头“BAT”,以及软银、鸿海和平安均是滴滴股东,甚至美国苹果公司也在2016年入股10亿美元,为苹果在华最大单一科网投资。

一轮轮的融资之下,资本的注入迫使滴滴“快速成长”,迅速占据了主导市场的地位,但同时也被资本洪流所裹挟。数据显示,滴滴的GMV(流水交易额)在2017年达到250到270亿美元,增长超过70%,但依然亏损近3亿美元。自2012年创立以来,滴滴从未实现盈利,但却因为融资的水涨船高,已经拥有了超过700亿美元的估值。

疯狂的资本让滴滴拥有了疯狂的底气与战术,“融资—烧钱—再融资”的火并战略使其不断陷入与“友商”们的恶战之中,在迅速成长为“巨人”的同时,也同时患上了令人忧虑的“巨婴症”。

驾驶员程维也许才是最焦虑的那一个,资本的催熟放大了看上去风光无限的滴滴面临失控的风险,进入2018年之后,面对诸事不顺,程维多次表示不习惯“巨头”之称,认为滴滴还远远谈不上是巨头,“只是一家发展有点快的创业公司”。

超速确实值得焦虑,但更令人担忧的问题在于是否在正确的赛道上。

现在的滴滴出行,无论是否在今年IPO,其体量都是当之无愧的出行产业巨人,并且已经通过连续融资烧钱拓展出了足以引爆资本市场的版图。但毕竟,滴滴依然是一家从未盈利的新生企业,还没有摘掉无造血能力、无行业门槛保护、甚至无核心竞争力的“三无标签”。

对于一家已经烧钱数百亿美元的独角兽级企业,这样的标签无疑已经很尴尬了。须知BAT之所以能成为中国互联网的坐标式企业,绝非因为他们有钱去开疆拓土,而是因为他们拥有完整的产品体系和健康的商业模式。所以,摆在滴滴面前最大的问题是:除了资本的保驾护航,出行产业真正的壁垒在哪里?

内伤:边界易拓,壁垒难寻

虽然是“三无”,但并不影响滴滴的雄心壮志。

程维曾设想2020年滴滴各业务版块成交总额之比应该为打车占5%,专快车20%,拼车10%,巴士15%,司机端20%,余为其他:按此前滴滴公布的专快车运营客单价20~25元人民币以及平台20%的抽成比例计算,平台每单客运净收入应该在0.8美元左右,全年仅专快车净收入就能够达到52亿~70亿美元——而这仅仅是滴滴业务的20%。

这样的数字足以让资本疯狂,但同样,足以让对手们疯狂。随着将触角伸向网约车行业的美团大旗一挥,偃旗息鼓了一阵的“反滴滴联盟”卷土重来,这时滴滴才发现,原来自家的院墙,是如此的不牢靠。

美团在上海网约车市场上只是略为发力,就让滴滴坐立不安,甚至不惜使出跟对手拼外卖的昏招,着实让人大跌眼镜。这时的滴滴才发现,自己本来寄予厚望的所谓共享概念,在烧钱补贴面前不堪一击。用户流失、司机转战、流量锐减,滴滴对自己耍得炉火纯青的杀手锏也毫无招架之力。

这种无力感让滴滴的管理层不得不寻找新的对策。2018年2月8日,在滴滴内部年会上,围绕汽车租售、运营、金融、加油、维保等领域布局的“洪流战略”被多次提及:“洪流浮出水面,滴滴进入线下围绕车主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并最终成为共享汽车运营商”,程维这样解释道,并将2018年的目标定为900亿元人民币年化GMV。

除此之外,2018年以来,滴滴的布局同时拓展到了新能源、全球化等方面,并辅以共享单车、外卖等业务,甚至互联网金融也有所涉足,可谓火力全开。但这样的方式真的能让滴滴摆脱“巨婴”的焦虑么?可以预见,通过资本带来的边界拓展,哪怕新业务与新领域并不赚钱,但进可以靠新场景保持平台活力进而推高估值、退可用多品类加宽自己的“护城河”甚至提前抢占新风口。这样的战略,仿佛有些巅峰时期乐视的影子:高回报、很刺激,同样风险颇高。

在尚未开发的潜在市场攻城略地,确实有利于在资本市场上讲述更为动听的“故事”,但对于滴滴这类新兴独角兽,构建行业壁垒远比拓展边界要难上百倍,尤其是没有完善盈利体系与造血能力的时候,不一定哪一位对手的哪一支箭,就会射中其“阿喀琉斯之踵”,也许只有到那时,才能真正检验出独角兽究竟是巨头,还是巨婴。

文章来源于《英大金融》杂志

热搜: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滴滴的隐忧:巨头OR巨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