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之窗 - 财经信息聚合平台
中国财经之窗

海大集团即将面临红海竞争

栏目:财经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宋元明清    发布时间:2017-12-28 07:43   阅读量:19132   

“海大的发展愿景是成为全球最优秀的农牧企业,我们内部讲的全球第一的农牧企业……我们的目标是清晰的,就是我们要冲击全球第一的目标,比如目前的标杆,正大、嘉吉。”

说这段话,要做世界农牧带头大哥的是海大集团(002311.SZ)的创始人、公司董事长薛华,海大集团是国内过去几年发展速度最迅猛的饲料企业。

局限华南区域

农牧行业目前国内的龙头,包括新希望、温氏股份、万洲集团等,海大集团与之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再比较全球饲料行业的产量排名,根据海大2016年产量733万吨计算,离世界老大正大集团产量尚需增长约4倍!以营业额计算,海大2016年的营业额271亿元人民币,美国嘉吉(正大集团其他产业太多,忽略)2016年的营业额1000亿美元略多,海大赶上嘉吉尚需增长约24倍!

海大集团历年年报显示,7年间,其产量从175万吨增长到2016年的733万吨,平均年化增长22%,营业额的年化增长为26%。假设它继续保持这个增长速度,那么超越正大集团2015年的产量(2765万吨)需要7年;超越嘉吉2016年1000亿美元营业额,需要14年。

表1清楚地显示了海大集团的扩张路线:华南起家,2012年进入海外(越南),2015年显示的海外营业额大增,但根据年报信息披露主要来源于原料贸易,饲料增长不详。

2013年才刚刚开始开拓华北市场,到目前为止华南市场还是绝对大头,事实上,海大集团尽管已经晋升全球十大、全国三大饲料企业,在本质上还是个地区诸侯,在国内真正的竞争都还没有打响,国外基本属于空白。

从其历年销售产品来看,饲料机械行业已经出局,农保产品十几年都没做起来,能发展起来的概率应该也是微乎其微了。剩下只有三大块了:饲料、原料贸易和农产品。海大集团的农产品在2015年之前销售的有两种产品:一种是用来做饲料实验而喂养的;另一种是培育的鱼虾苗,2015年的增长是开始养猪,2016年因一下子养了30万头猪而猛增。

表3显示,饲料的毛利率2013年下跌而2015年猛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饲料的成分玉米,其价格走势2013年处于最高点而2015年开始处于历史低点。

因此,看完这些数据可以大致判断,海大集团的饲料产品在华南做得相当大,其他几个区域及海外刚起步;贸易业务没利润但为营业额增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2016年正式开始养猪,刚起步。

未来的增长走哪几步

海大集团如果真是对标正大和嘉吉,会怎么成长呢?

一般来说,企业的增长来源不外乎跟随整体市场增长而增长,或者侵占竞争对手份额。而争夺市场份额的战术不外乎:新产品、新市场、价格战。当然,上市公司还有常用的另一招:并购。

全国饲料产量从2009年的1.4亿吨增长40%到2012年的1.95万吨后,就基本陷入接近停滞的状态,而海大产量从2009年到2012年的增长是195%,所以,海大在过去的成长中,整体市场的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主要的增长来源却是侵占竞争对手的地盘,展望未来,其增长来源只能是通过从竞争对手手中抢夺来实现。

公司2015年年报称,“2012年是整个农牧业发展的分水岭,这年继饲料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之后,养殖业也步入结构性调整时代。因此,从2013年至2015年, 我们经历了饲料总量不增长甚至下滑的阶段,看到了饲料企业数量迅速从一万多家下降到六千多家的变化。”这其实描述了一场红海中搏斗的惨烈场景,解释了海大增长的来源,也解释了其毛利为何只有个位数——传统经济学早就描述了,在充分竞争的市场,每个企业都是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它们的边际利润都趋近于零。

看看行业企业数量统计,在企业数量猛降之后,2016年的企业数量开始抬头了,根据传统微观经济学的观点,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海大这些巨头的利润还没有真的变为零。从海大历年的饲料吨平均价格可以看出,走势与主要原材料玉米价格走势比较同步,合理的猜测是:过去玉米价格上涨的时候,小企业没有能力提价,纷纷关门,而随着玉米价格暴跌,生意又能做了。那么,2016年新进入这么多家企业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剔除大企业的品牌溢价之外,新进入者还是有利可图的,这也意味着,新的价格战将很快开打。

红海企业的竞争,从产品方向来讲只有两条路:差异化和价格战。根据海大的发展历程,其起步之初靠的是水产饲料的差异化产品,不过当它的产量做到700万吨成为主流产品的时候,还能保持多大程度的差异化?

所以,海大想在未来几年消灭其他竞争对手,价格战完全无法避免,不要期望海大未来几年的毛利率能够上升,这是成长必须付出的代价。

海大集团目前养猪30万头,计划达到的年养猪数量是100万头,大干快上的养猪意味着什么?对海大来说,饲料整体市场不仅仅是滞涨,而是在缩小。道理很简单,养猪大户要么自己生产饲料,要么压至最低价格采购,海大面临的市场事实上是缩小的。

新希望和温氏上千万头猪的扩产计划的实施,不仅在压缩海大饲料的市场,也让海大在营收上的差距愈来愈大。海大计划中的100万头比2016年的产能扩大了三倍,但是这个计划跟新希望的1000万头相比根本就不值一提。所以,如果海大保持成为全球农牧老大的目标不变,大规模养猪箭在弦上。未来几年,海大将在国内逐年缩小的市场里与更多的新进竞争对手展开肉搏战。

那么,海外市场呢?海大2016年年报表示,“风险应对措施:1.公司目前在华南、华中、华东、华北等主要养殖区域及东南亚等海外市场全面布局工厂和开发当地市场,区域布局的扩大能有效应对局部地区天气异常及自然灾害的风险。”注意,这段话是提示风险的,其他再找不到任何相关计划,海大什么时候大规模进军海外,短期可能看不到。

关于增长,海大还可以收购,2017年海大作价5亿元收购了山东大信公司60%的股份,后者年营业额10亿元,未来三年的业绩承诺差不多每年5000万元。按这个估值,海大未来如果要收购200亿元产值的话,大概需要100亿元现金,而其2017年第三季度季报显示账上现金只有8.24亿元。

海大未来可能的扩张路线:价格战消灭国内中小饲料厂、收购国内中小饲料厂、海外建厂和大规模养猪,后三种方式均需进行大规模融资,第一种方式则将导致公司毛利继续下滑。短期最现实的发展路径是:收购中小饲料厂及养猪。剩下的问题就是:增发融资怎么实施?

海大集团即将面临红海竞争
热搜: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海大集团即将面临红海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