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网络媒体走转改】:春到彝乡田间气象新—甘洛县春耕生产见闻
入春以来,彝乡甘洛县的乡镇村落、田间地头早已是一派繁忙的春耕景象,随处可见农民运肥、耕地、学技术、备农资的忙碌身影,在这火热的春耕生产中,一桩桩新鲜事让今年甘洛的农业生产洋溢着浓浓的现代气息。
“科技备耕”成时尚
甘洛县坪坝乡窑厂村蔬菜种植大户阿木子哈像往常一样打开电脑,认真浏览反季节蔬菜的种植信息。他告诉记者,“靠传统的方式种菜已经赚不了钱了,现在得问科技要效益!”
现如今的甘洛农村,像阿木子哈一样运用科学技术种田种菜的农民越来越多。他们通过网络学习知识、依靠书籍掌握技术、凭借培训增长本领,掀起了学科技、用科技、促春耕的热潮。覆盖全县的227个农家书屋里,农民看得懂、用得上的农业技术、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书籍因有尽有,成为农民春耕备耕的“加油站”。各类农业信息资源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和手机进村入户,农民通过手机咨询专家、了解市场,及时解决农业生产技术难题。同时,积极推进网络覆盖工程,为农民网上备耕、交流信息提供便捷的网络支持,引导农民走上一条科技种田、网络备耕的致富新路子。
“合作互助”欢乐多
“去年孩子外出打工了,家里劳动力少,在我们互助组其他人的帮助下,育了3亩多核桃苗,长势不错,今年早早地就来给其他人帮忙了。”在石海乡古文村的核桃育苗地里,正在劳作的村民莫洛克布满怀感激地向记者介绍他家的生产情况。
古文村第一书记余君告诉记者,“我们在村委会的牵头下成立了育苗互助组,大家按照时间要求和任务分工,互相帮助、轮流干活,既不误农时,又能增加村民间的交流,增进感情。”
尝到“互助”甜头的甘洛农民,现已将这种模式运用到春耕生产的方方面面,农民们自由组合、取长补短,有力出力,有钱垫资,有技传技,调剂使用农机具,有效解决了部分群众劳动力单薄、耕种生产困难等实际难题,保证了全县春耕生产顺利进行。“劳力互助型、技术互助型、农机具互助型、资金互助型”等各具特色的春耕生产互助组活跃在田间地头,成为春耕生产中一抹亮丽的风景。
“老把式”赶起“科技潮”
今年60多岁的杨世清是甘洛县海棠镇东门村种田的“老把式”了,这几天他到镇上的农资店已经跑了三趟,就为了核实确认下土豆的配方肥料货到齐了没有。
“原来是‘粪大水勤,种地不用问人’,现在‘照方抓药,地里缺啥补啥’,又降成本又增产量,种地越来越省力省心了。别看我们种田种了一辈子,有些经验还真的不科学。”老杨笑着说。
从沿续多年老品种不换的种植习惯,到迎合市场开发田间新品种;从简单的靠天吃饭能收多少是多少,到打出增产增收科技“组合拳”,甘洛农村的种田“老把式”们的增产故事,一个比一个精彩。
杨世清说,以前种田施肥全凭经验,钱花了不少,粮食却始终不增产,自从用了配方肥和地膜栽培技术,光景大不一样。去年他家种的4亩玉米,获得了大丰收,全村数他家产量高。
望着自家地里长势良好的蔬菜,老杨感慨道:“不相信科学是不行的,要是还用自己的老方法干,绝对没现在长的好。”
杨世清常说:庄稼一枝花,科技当大家。从测土配方、到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再到农机的应用,每一个环节都贴上了科技的标签,老杨在致富的道路上跑出漂亮的“加速度”。
“农业专家”义诊忙
在田坝镇现代农业园区,一场生动实用的农业培训正在进行,县农牧局的农业专家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地讲解着蔬菜种植和春季小麦管护的知识,现场100多名群众听着入了迷。
春耕生产伊始,甘洛县就组织技术专家和科技特派员进村入户,面对面给农民讲解,现场为农业生产“把脉”,室内授课、室外示范的农业培训在甘洛农村的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在培训中,农业专家根据群众的问题因需施教、根据遇到的难题照单“做菜”,围绕科学种植、测土施肥、小麦病虫害防治及大棚蔬菜管护、反季节蔬菜种植等群众最关心、最需要的农业知识和中药材种植、核桃“高接换优”、“三蒜”种植等特色产业发展难题进行技术指导,并把党的农业政策送到千家万户。同时,许多农业“土专家”、技术“二传手”也加入送技术、搞服务的队伍中来,为农业生产答疑解惑,成为农民春耕生产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