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讯:幸福草原文化相伴
本报记者程天赐文/图
盛夏草长莺飞时节,全民浏览媒体联盟“书香中国万里行”走进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后旗美丽乡村,感觉草原文化,凝听蒙古族豪杰部落的历史,追随农牧民生活的新变化。
草原书屋里的呼斯乐和安其乐小朋友
8月1日上午,记者来到草原深处的察右后旗白音察干镇哈牧嘎查,见到青丁壮农牧民有的忙着牧家乐旅游招待,有的在大片黄灿灿的葵花田里干农活。嘎查(村)文化中心里,老年人念书看报,怡然自乐。11岁的呼斯乐和10岁的安其乐正在下蒙古象棋。见到记者,他俩用蒙语打召唤——“赛诺(音)”!见客人没听懂,又改用汉语:“您好!”激发一阵欢笑声。
呼斯乐,蒙语希望的意思,安其乐,蒙语天使的意思,他俩都是察右后旗蒙古族学校的学生。“目前政府珍视蒙语教育和蒙古族文化传承,孩子们到旗里的民族学校上学,学费、书杂费全免。民族学校实行蒙语、汉语、英语三语教学,承载着民族人才培育的重担。”嘎查(村)支书周玉龙(蒙古族)说,“学校组建了美术、安代舞、筷子舞、马头琴、蒙古族摔交等多支课外兴致小组,这两个孩子在蒙古象棋兴致小组里成就优良,寒假回村里教会了许多大人和小朋友下棋。”在孩子们的带动下,草原书屋里体育文化类的图书成了抢手货。
察右后旗,历史上是蒙古族察哈尔部的生息之地。察哈尔部曾经作为成吉思汗的近卫军,他们传承了蒙元宫庭文化的稳重华贵,聚集了蒙古诸部文化的广博精深,构成独具特点的察哈尔文化。十八世纪五十年代,沙俄权势陆续侵扰蚕食我国边疆地区,清代政府从察哈尔八旗调遣数千名官兵、家属等前去新疆伊犁永远驻防,戍边卫国。草业民族对中国历史的奉献使人寂然起敬。最近几年来,察右后旗以弘扬察哈尔文化为重点,建起了察哈尔文化专题博物馆、文献馆、传承中心,一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发扬光大。跟随公共服务“十个全笼罩”工程实行,草原书香文化气氛更加浓烈。察右后旗前后被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阿斯尔音乐之乡”“内蒙古察哈尔文化研究开发保护基地”“内蒙古‘一旗一品’文化品牌示范旗”等多项殊荣。
“牧家乐”让游客做一天真实的蒙前人
丁克尔扎布是乌兰哈达苏木(乡)阿达日嘎嘎查庙沟浩特(自然村)牧民。他管理着村里的草原书屋,还经营着“牧家乐”。去年他家招待游客3000多人,收入10多万元。
庙沟浩特临近乌兰哈达草原火山群,距察右后旗政府所在地白音察干镇18千米,地理地位优越。最近几年来,得益于自治区“一部分民族特点村寨”建设工程,和实行“十个全笼罩”提供的优越人居环境,庙沟浩特住户中有一半家庭开起了“牧家乐”,其他牧民到“牧家乐”帮工,或以制造食品为主业。同时,牧民们户户都有几千亩草场,豢养着规模不一的羊群。
“昔日把羊都卖给了羊商人,价钱比较被动。目前我养240头羊,基本上都用在自家的牧家乐了,游客们吃得放心,我也能自己掌控价钱。许多游客都爱好购置一些肉类和奶食带走。”丁克尔扎布说。
让丁克尔扎布和邻居们觉得骄傲的还有,游客们对火山草原和牧家乐纷纷点赞——“这里民风浑厚,老乡热情。生态好、草场好,夏日凉快,太合适避暑休闲了!”“这里密集型的火山群遗址难得一见。还有手把羊肉、传统手工制造的莜面和奶食品实在太好吃啦!”往往听到这样的赞扬,牧民气里比喝了蜜还甜。
与阿达日嘎嘎查相邻的白音淖尔嘎查,6户牧民以协作社的方式
发展牧家游,一致经
营管理。白音淖尔嘎查牧家游集中点的白色蒙古包群在绿色草原上非分特殊能干。在这里,游客能够参加到骑马、射箭、赶勒勒车等蒙古族传统体育活动项目中来,体验蒙古族民风民俗,“做一天真实的蒙前人”。牧民托雅家的蒙古包今年夏天几乎每天有客人,她既是经理,又是服务员,还是歌手。浓烈民族特点的牧家游遭到全国各地游客的喜爱。
如今,全旗有白音淖尔、西坡、阿力乌素、察汗不浪、庙沟、那仁格,阿牧、哈牧、丁木其沟、红旗庙、巴音等10多个嘎查浩特展开“牧家游”。
“十个全笼罩”公共服务让牧民安身立命
阿布达尔浩特是哈牧嘎查一个蒙古族为主体的自然村,过去这里环境脏乱差,只有一条土路通向外界,村民“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而今的阿布达尔家家院落整洁,路径平整,雪白的围墙上蒙古族图案披发出浓烈的草原气味。
牧民娜布其大娘指着宽阔温馨的砖房感慨:是“十个全笼罩”的好政策让她离别了40多年的三间土房。之前生活很不便利,吃水要去村庄外去挑,目前只需拧开水龙头便能够了。村里图书室、棋牌室、卫生室、便民超市等基础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走进嘎查“便民连锁超市”,宽阔通亮,各类货物美不胜收,收银台还有POS收款机和电子秤,便利村民们选购和结算商品。谁能想到,这样一家“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超市,只是察右后旗草原深处一个普通嘎查村的商店。“之前总觉得城里人买物品都上超市,挺爱慕的,目前我们这儿也有啦。”娜布其满意地说。
为了改良农牧区生产生活要求,减少城乡差距,让广大农牧民更多地享用均等的公共服务,2014年以来,察右后旗积极实行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十个全笼罩”工程,推动危房改造、街巷硬化、安全饮水、社会保证、通电、通广播电视通讯、校舍建设及安全改造、嘎查村标准化卫生室、文化活动室、便民连锁超市等建设。358个村落将华美变身。
“村容村貌美了,生产生活要求改良了,农牧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增强烈。我们把‘十个全笼罩’工程与乡风文明建设相联合,深化‘乡风文明大行动’,把孝道、诚信、礼节等传统文化和村规民约内容上墙,图文并茂的文化墙成为村民家门口的活教室。组织展开浏览分享、礼节讲座、文艺表演、体育比赛等活动,引导文明生活方法,提高农牧民综合素质,农牧民的精神面孔面貌一新。”察右后旗旗委常委、宣传部长张秀清说。
记者分开哈牧嘎查时,一群生动可爱的小朋友正在文化室前广场上玩搏克(摔交)游戏,其中就有呼斯乐的身影。从呼斯乐、安其乐这些可爱的小天使们身上,我们看到了马背民族、草原文化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