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名师生的升旗仪式。
刘俊明教孩子们读拼音字母。
华西都市报记者丁伟宝兴摄影报道
9月3日正午12点,淅淅沥沥的雨终于停了,群山被洗成干净的青色,这让一抹红色格外显眼——本该是中午放学时间,山间一幢白色二层小楼前,竟然冉冉升起了鲜艳的五星红旗。这里是海拔1550米的宝兴县五龙乡山区,二层小楼是当地一所村小,刘俊明是唯一的老师,全校只有5个孩子。
村小已有41年历史,刘俊明就已在此教了35年书,最近8年,这里就只剩他一个老师。在这个“4·20”灾后重建的新校舍投用的第一个学期,他终于举行了一次有旗台、旗杆的升旗仪式。
大山深处校舍是最好的房子
刘俊明任教的村小,位于五龙乡胜利村4组。因为地处偏远山多地少,当地村民多不宽裕,钢筋水泥建成的村小校舍,便成了这片山坡上最好的房子。村民们闲暇的时候,总喜欢聚集在校舍旁的水泥操场上消磨时光。“我从没写过这么好的黑板。这么大,这么流畅,还有田字格。”刘俊明觉得,和以前的老校舍相比,“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
“下一步还会配备一些电教器材和图书。”宝兴县教育局副局长陈刚说,宝兴县现有13所村小,情况和这里类似。去年“4·20”地震中,这些村小校舍损毁严重,县上用重建资金和中国红十字会援助资金,对13所村小的校舍进行了灾后重建。
扎根35年一家三代人都教过
尽管已经用了两天新校舍,但刘俊明仍处于兴奋中。“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期待。”刘俊明是当地人,家就在村小下方几十米。1979年,16岁从宝兴中学高中毕业时,村小一名姓卜的老师接父亲的班回了城,急需老师的村小就把他招了进去。
刘俊明一入职,就接下了卜老师教的3年级,班上最大那名女生只比他小一岁。“这名女生姓杨。”刘俊明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为10余年后,这名女生的两个儿子,也陆续成了他的学生。
不仅如此,其大儿子的女儿,即这名女生的孙女,也成了刘俊明的学生。“我教过他们一家三代人,这也成为村里的好耍事。”刘俊明说。
五名学生一对叔侄一对兄妹
上世纪80年代是村小最辉煌的时候。“全校80多个学生、5个老师,从1年级教到5年级毕业。”也是在那个时候,刘俊明转为了公办教师。但从上世纪90年代中叶开始,随着当地适龄人群减少,一些人选择到乡中心校就读,村小的规模急剧缩减,到2003年只剩两个老师。2006年,搭档陈老师退休后,村小只剩刘俊明自己,只开设一年级的课程,常年只有几名学生。
新学期开学,生源依然稀少,全班只有5名学生。除了一对兄妹,还有一对叔侄。“孩子们都来自这一片,基本上都会沾亲带故。”刘俊明说,平时该叫什么叫什么,但上课了都以同学、老师相称。教书35年来,他总共教出了100多名学生,其中10多人考上了大学。逢年过节,当年的学生们回老家,遇到叫声“刘老师”,是刘俊明最高兴的时候。
老师的心愿希望有更丰富的体育器材
“我现在身体很好,干到60岁退休没问题。”尽管已是满头白发,说起未来,刘俊明依然踌躇满志。但村小师资薄弱、生源匮乏的窘境一时还难以改变。宝兴县教育局副局长陈刚说,由于条件所限,许多老师不愿到村小,只能依靠本地选拔、定编定点定岗招考、轮岗等方式逐步缓解,全县共有13所像刘俊明所在这样的村小,都是只有1个班、1个老师、几个学生。
刘俊明等人只能在现有基础上,为孩子们创造更好的环境。如今,华西传媒集群、华西圆梦基金正计划为全省30名老师圆梦。
当记者问他怎样才能创造更好环境时,他回答得几乎没有犹豫:“比如,村小体育器材还不多,目前只有乒乓球,如果有篮球、羽毛球等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