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兴硗碛新貌 谢应辉摄
东拉山风光宝兴县宣传部
夹金山顶( 摄影:高华康)
宝兴河是长江上游支流青衣江的源头,境内有“丫”字形的三条主要支流。
在宝兴河流域,人类一直与水进行着斗智斗勇的较量,他们得益于宝兴河,战胜并利用宝兴河。
几千年来,宝兴河和宝兴河沿岸的人们,演绎着一段千年之恋。
4000多年的
渔猎文明记忆
10月2日,阳光照耀在宝兴县硗碛藏族乡嘎日村,一群游客在此欣赏山水风光。
宝兴河流域内,海拔不同,气温也不同。这里属于中纬度内陆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春迟秋早,四季分明。从东南到西北依次分布着亚热带、山地暖温带、山地温带、山地寒带、高山冰冻带等比较完整的气候带。年平均气温14.3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为899.7毫米。
这样的气候和温度,滋养了这里的生灵。
夹金山下,宝兴河源头东河和西河的两岸以及东河、西河交汇的地方,成为人们居住的场所。
当人类在找取水源时,发现水中也有可口的食物,于是4000多年前(甚至更早),在宝兴河流域的沿岸,人类依水而居,慢慢形成了一个个小部落。
鱼叉出现了,渔网出现了……
宝兴河沿岸,与中原地区一样,渔猎文明成为这里主导文明。
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渔猎文明向着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发展,但渔业却并未退出历史舞台。
将目光回到宝兴河畔,在硗碛五仙海的秋色中,就有垂钓者的身影。 也许他们不曾想到,这样的生活方式,实际上源自人类诞生之时。
在宝兴河流域内,除雅鱼等名贵鱼类外,还有棘胶鲑、大鲵、宝兴祼裂尻、青石爬原鳅、斯氏高原鳅、四川鱼兆等生物。
扁舟划出的交通记忆
宝兴县灵关镇外的宝兴河畔,一艘独木舟正停靠在岸边。
乘着小船,荡于河心,一段关于人类与水的依恋呈现出来。
当人类制作独木舟后,与水进行着斗争,并让宝兴河成为一条重要的水上通道。
从源头到灵关,宝兴河一直承担着古老的交通枢纽的重要作用,甚至在公路不通的情况下还起到“救命”的作用。
宝兴县大溪乡政府工作人员毕伟还记得,在“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通讯中断,道路不通,宝兴县成为“孤岛”。
如何将“鸡毛信”送到芦山县的抗震救灾指挥部?
“可以试试通过水路将消息送出去。” 坐镇于灵关片区的宝兴县抗震救灾指挥部,立即派出人员前往宝兴河岸寻找船只。
在大溪乡罗家村一组,村民找来了两条宽1.5米、长5米的木船。 当日,河水湍急,河内暗礁遍布,四名有经验的村民放慢船速,在河道上前行。
通过木船,宝兴县的灾情被顺利送出。
实际上,这样水上交通方式,延续了千年。
“从明清以来,全国不少的商人,都来宝兴河流域购买木材。那个时候起,宝兴河就成了漂运木头的天然‘交通线’。”市博物馆馆长李炳忠说,以前一些人还会在江边崖壁上刻字,或者雕出一尊尊佛像,以求神灵“保佑”往来穿梭的人们。“这些东西,现在在宝兴河流域的一些地段还能看到。”
随着时代的变迁,高等级公路网和汽车替代了河道和漕船。
如今,我们在宝兴河内,不时还能看到一叶扁舟,荡于江心……
农耕和水电造就财富
汹涌的宝兴河水,包含着无尽的能量,也为沿岸居住的人们提供着巨大的财富。
东河和西河之岸,宝兴河流域内,因为水的滋养,这里的人民得到温饱,安居乐业。
2000多年前的宝兴县,那时还属于青衣王国。到达当代,随着人口的增多,各种引水工程开始了。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宝兴河沿岸的人们就开始修建堰渠,如1954年修建的代碑寺灌渠,就可灌溉26余公顷农田。
宝兴河属于典型的山区河流,流域支流和支沟较多,河谷沟谷纵深狭长,其河床极不牢固,每到汛期洪水陡涨陡落,易酿水患。
今年8月下旬,宝兴县永富乡中岗村就发生过泥石流。
宝兴人一直开展着治理自然灾害的行动,如陇东赶羊沟口、硗碛和平沟、穆坪上河坝、五龙乡东风村等地都修建有防洪堤。
不仅如此,人们还把水的能量利用起来。
如今,人们在硗碛藏族乡所看到的硗碛电站,就是人们利用水的最好证据。
据《宝兴县志》记载,1972年至1985年间,宝兴农村小水电站迅速发展,先后兴建、扩建小水电站42座,总容量784千瓦。
到2005年时,宝兴河流域内已建设成水电站17座,总装机容量28万余千瓦,在建水电站14座,设计总装机容量53万千瓦……
电站的建设,形成了众多人工湖泊,改变了宝兴河原有的形状,也让宝兴河多了一些景色。
奔流不息的江水,见证着历史的变迁,见证着人们生活的变化。
如今,经历“4·20”芦山强烈地震后,宝兴河沿岸的人民,在苦难中崛起,他们继承着宝兴河先民战天斗地的精神,大步迈上幸福之路。
记者 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