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中山大学人机互联实验室主任翟振明教授看来,尽管2016年被称为“VR元年”,但实际上,VR(虚拟现实)的探索在上个世纪的50年代即已开始。在8月28日举行的理解未来讲座第19期中,翟振明面对如今被热炒的“VR概念”,给出了VR的三个关键字:3D、互动和沉浸感。
8月28日,理解未来讲座第19期讲座举行。图为中山大学人机互联实验室主任翟振明。资料图中国青年网北京8月29日电(记者李正穹)在中山大学人机互联实验室主任翟振明教授看来,尽管2016年被称为“VR元年”,但实际上,VR(虚拟现实)的探索在上个世纪的50年代即已开始。如果把由此延续到70年代的探索称为“VR1.0”,上世纪90年代“VR之父”拉尼尔带起的第二轮热潮称为“VR2.0”,那么2016年开始的“VR元年”其实已经是历史上的第三次。在8月28日举行的理解未来讲座第19期中,翟振明面对如今被热炒的“VR概念”,给出了VR的三个关键字:3D、互动和沉浸感。他强调,VR技术第一要素是要3D,一定是两眼成像。人类的眼睛,两边看同一个东西是不一样的,这样才能形成3D形象,才能有空间感。VR要虚拟整个物理世界,3D是其中的关键要素。第二是要有互动,要有动作捕捉,动作捕捉反馈到电脑,经计算后刷新画面,使体验者看到的图像,和真实世界一样。第三就要有沉浸感,沉浸感不单要360度,还要求纵向应该有变化,人在动,场景是不动的,这样才能感觉人就在那个世界里面,而不仅仅是看。在VR之上,翟振明提出了ER的概念。ER是扩展现实,是虚拟现实与物联网整合起来的系统,人们将通过“人替”,也就是类似电影《阿凡达》中的阿凡达(Avatar),以实现虚拟场景与现实世界的无缝衔接。在未来的新世界,人和组成人类生活的很多基本概念都要被重新定义。翟振明认为,从VR到ER,也许需要1000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在未来还没有来到我们普通人生活之前,我们将需要“造世伦理学”,制订出一个符合人性,让大家更好体验生活的规则的框架,让普通人在迎接未来的时候有更多美好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