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讯:荧屏"士兵"如何再"突击"?影视界呼唤新生代军旅题材创作
《兵士突击》剧照
“《兵士突击》播出10年了,这期间感到很少再有超出它的作品。”“特种兵题材很热,但真正写进人心里去的不多。”10日,在上海影视四季沙龙活动中,军旅剧导演康洪雷、毛卫宁,编剧王丽萍、马尚龙,演员萨日娜、刘敏等走进“南京路上好八连”营地,与战士共话影视创作,泛论如何孕育更多新生代军旅题材影视作品。
从《和闰年代》到“特种兵”,兵士故事撼动听心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一部名叫《和闰年代》的军旅剧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激发强烈反应。
尔后,2000年至2005年间,《突出重围》《DA师》《导弹旅长》等一批电视剧将镜头对准了演习中充满悬念的“红蓝对峙”,同时还生动演绎了军民鱼水蜜意,吸引了不一样年纪层的观众。
到了2007年,兰晓龙编剧、康洪雷导演的《兵士突击》横空降生,几乎影响了一代观众。“兵士效应”不只加快了王宝强、段奕宏、张译、张国强等一批“硬汉式”演员走向成熟,更让观众从中吸取了丰富的精神养分。这部剧诞生十年间久演不衰,成为一座里程碑。
最近几年来,也有《我是特种兵》《麻辣女兵》等问世,但多在视觉成效上增加了冲击力和欣赏性。“直抵人心的物品少了,这是军旅剧发展中面临的难点。”李星文说。
面临一群爱好《兵士突击》的战士观众,导演康洪雷说:“一切的创作都是源于酷爱……我对兵士们的生计状态一直关注。”他认为,要有那种“不摈弃、不放弃”的执着保持,才能够使自己的创作感动听心。
“现实中的虎帐生活比剧情出色”
“过去我们的电视剧主要体现的是统帅如何指挥作战,进入21世纪后,一批‘战壕里的故事’搬上荧屏,观众脍炙人口,这类以小见大的体现手段,在国表里都有试探,关键是要相符现实逻辑和文艺创作规律。”《十送赤军》和《战旗》的导演毛卫宁说。
编剧马尚龙认为,如何挖掘现实中出色的虎帐故事,需求靠编剧、导演、演员去深刻生活、感觉点滴细节。“《兵士突击》等之所以成功,恰是缘由是切近真实的情感逻辑,让观众认为可信、可敬。”
“写虎帐首先还是要多下生活”
为拍摄新作品,曾屡次亲历特种兵艰难培训的演员刘敏说:“很难想象当时是如何保持下来的,我下生活时,和女兵们同吃同住,还受过特训,我一直深信,要演好一位军人,先要扎根下去,体验真实的军旅生活。”
令刘敏欣喜的是,她参演的《伙食班的故事》《卫生队的故事》播出后都增进了一大量青年或报考军校、或应征入伍。
“这就是影视作品的魅力,我们不能够疏忽军旅题材影视剧对老百姓的感化力。”上世纪80年代入伍、后来改行的剧作家王丽萍说,“写军人、演军人,首先还是要多下生活,体验如何‘当军人’,这是尊敬文艺创作的规律,《兵士突击》等作品能使许多普通人都百感交集,与编导长久深刻生活有很大关联,今天我们希望写出新生代的军旅作品,也要靠常常下生活,与官兵交流、谈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