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场村第一安置点一角
在宝兴县城房重建项目新场村集中安置点,已基本完成外墙装饰的第一安置点,数十栋崭新的房屋依次而建,沿宝兴河一侧的一排更是已拆除外架,展现出橘红色的墙面和镶嵌于周围的白色、栗色两种文化石。
为确保更多群众能在今年内如期搬进新家,部分已转战于第二安置点的建设者们,比往日更忙碌。机器发出的轰鸣声,施工技术员的指令声,相互交织,现场建设气氛热烈。
现场:
市政施工在推进
15日下午2点,新场村重建集中安置点。正对着一座新桥的小区主干道上,一台挖掘机正随着一旁技术员的指令平整着路面。沿着施工中的道路深入安置点内,代云飞此时也正忙碌着。作为该安置点市政施工的施工方负责人,代云飞正与灵关重建委联系负责人、监理、市政施工设计单位一同,完善安置点内的市政施工设计方案。时不时提出自己的见解,他更多时候是认真仔细地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这个点位需要改进,那个点位需要完善。每一字每一句,都牢记在脑中。
“吴大哥,我这里有个点明天要开挖,交叉施工肯定避免不了,你现在抽得出空不,一起商量下?”忙完这边,代云飞随即拨通了安置点施工方项目经理吴兴华的电话。“没问题,一会儿在第二安置点坡下碰头,一起去找董组长。” 电话那头,吴兴华爽快地回上一句后,即刻赶往约定地点。
此后短短数分钟交谈,三方找到了解决次日交叉施工的最佳方案。
对于这样的场景,自灾后重建第一天起就负责联系新场村的董国军,已不知经历了多少次。从项目筹备阶段起至今,无论是施工方、监理方,还是自建委、业主方、设计方,项目实施中发现的每个问题和困难,总会首先于他所在的工作组汇集。充分的沟通协调、及时的上报反馈,将为该安置点科学组织施工、稳步推进重建进度提供有效的基础保障。
处理好交叉施工的协调事宜,已是下午3点。吴兴华联系的,用于混凝土浇筑的长臂混凝土泵车,也准时开到了第二安置点1号点施工现场。
攻坚:
质量进度两手抓
第二安置点1号点位于第一安置点后侧的小山坡上,总计将建设13套住房。为确保工程环节的有效衔接,吴兴华所在的施工队,已在今年5月完成了基础施工,并在7月中旬开始正负零以上主体施工。
眼瞅着泵车好不容易在斜坡的泥石地面上找到支撑点,吴兴华不由得皱了皱眉头:相比第一安置点,这里愈发狭窄的施工作业面,是他们面临并必须克服的现实难题。
按照当日施工计划,请来的泵车将完成67栋、76栋(b)600多平方米的二层梁板浇筑。其后的近8个小时,吴兴华必须时刻在现场紧盯,确保在次日进入二层主体施工前,梁板浇筑过程的安全和质量。
此时让吴兴华记挂的,还有第一安置点即将施工的2.5万平方米首层混凝土地面浇筑。
也就在此前的9月初,进入首层基础回填施工环节的吴兴华发现,回填的基坑最深超过5米,最浅也有3米,通常所用的常规混凝土地面在这里并不适用。为此,他首先向甲方和灵关重建委工作组提出改进方案——将普通混凝土地面替换为钢筋结构混凝土浇筑。
最终,这一方案在9月中旬通过业主、监理、自建委的现场审核,得到认可。
“首层基础回填目前正在进行,预计本月底可进入钢筋制作和地面混凝土浇筑阶段。”吴兴华说,虽然只是多了一个钢筋制作环节,但施工难度和原有方案相比却提升了数倍。为保证群众能早日搬进新家,相应的准备工作,他们已提前逐步展开。
记者 孙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