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之窗 - 财经信息聚合平台
中国财经之窗

我国创造浮空艇大气科学观测9032米世界纪录

栏目:资讯    来源:东方网    作者:子墨    发布时间:2022-05-23 08:31   阅读量:8136   

零距离

到达珠穆朗玛峰的顶峰

中国创造了9032米的漂浮船大气科学观测世界纪录。

这是最惊险的时刻。

5月15日1时26分,我国自主研发的浮舟吉姆一号ⅲ第三次起飞在中科院珠穆朗玛峰综合观测研究站附近河滩上的监测方舱里,科考队员们盯着屏幕前的数字,海拔和风速数值不断攀升

此时,距离上一次刷新科学观测浮船海拔7003米的世界纪录已经过去了三年这一次,浮舟科考队把目标定为超越珠峰4时26分,对讲机里传来颤抖的声音,海拔9000米!寂静的冰川山谷里,一时间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

4点40分到达9032米!Mu—1再次刷新了大气科学中浮动船观测高度的世界纪录。

这是世界上首次超越珠穆朗玛峰高度的试验,是高科技和前沿技术的融合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檀栋说,此后发展了先进的科学观测模式,可以在9000米以上的高空观测到地球科学中最关键的水汽,温室气体等参数的变化特征这些成果必将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贡献

在珠穆朗玛峰飞行

北明有一种鱼,名字叫鲲。

在珠穆朗玛峰的山顶,地面是冰冷的1号III浮艇就像一条白鲸在珠穆朗玛峰上空飞翔担任浮空器科考队执行队长的中科院航天信息创新研究所浮空器中心高级工程师何泽清是80后他的工作就是让这条鲸鱼翱翔到9万英里高空,届时将万里无云

驯服一头鲸鱼并不容易珠穆朗玛峰海拔高,风速大,风向多变,气温低,气压低一旦过了7000m的高度,未知的电磁环境和风场将会给浮艇的稳定性和艇上设备的运行带来不可预知的挑战

实际测试中遇到的问题往往是孤立点,很容易影响系统的成败浮空器中心二部主任张太华说,从设计阶段到实验阶段,方案的预测变得极为重要

浮动中心高级工程师黄万宁打了个比方和普通人放风筝一样,在浮舟系统中,主系缆是牵引浮舟的重要部分假设浮船飞到海拔9000米的高空,主系泊缆的长度超过4700米,每米系泊缆的重量累积起来将是一个巨大的数字,甚至成为将浮船拖到空中的负担

航空界有句名言,努力减轻每一克黄万宁解释说,保证抗拉强度必须有足够的安全余量,很难平衡高度和重量高强度复合系泊缆技术的开发是突破难点

不仅如此,这只大白鲸的形状,外貌,肤色背后都有科学奥秘。

浮舟全身白色,最外面的白色层可以反射太阳光,避免浮舟内部气体温度剧烈变化机身采用复合面料材料,可防晒,防老化,防雨雪,防风它的体积约为9060立方米,长度约为55米,呈鲸鱼般的流线型姿态利用仿生设计理念,可以在高空保持船体的高稳定性

要让漂浮的船逆风航行,它的身体里充满了氦气等各种气体,依靠漂浮气体的浮力获得升空动力地面操作人员使用与系泊设备相连的系泊缆执行浮船的升空和空中飞行任务

在杜肖伟博士的印象中,2019年5月的一次浮船测试中,充气作业遇到了暴风雪,充气过程一旦启动就无法中断为了确保组件接口的准确性,浮船科考队的成员们在接近零摄氏度的环境下工作那个时间膨胀了12个小时当我们回到避难所时,每个人的手指都伸不开了

有人问,为什么我们一定要让漂浮的船在珠峰上飞起来。

九高院

珠峰站东南400米处是浮艇科考队的营地营地南北长300米,东西宽200米,临时搭建了28个避难所,周围是冰川融雪形成的洪泛平原

这是何泽清第九次来到青藏高原2017年11月,体积仅1250立方米的浮舟首次跃起5000米,2019年,航天科院研制的I型浮舟,观测高度为海拔7003米,刷新了青藏科研处空中浮舟科学观测高度世界纪录

第九次来到青藏高原,这只白鲸有了新的使命:排除地表辐射的影响,探测珠峰大气水汽同位素,甲烷,黑碳,二氧化碳等大气标志物,获取珠峰大气水汽传输和温室气体垂直变化的关键科学数据。

我们要挑战起飞高度超过珠穆朗玛峰的目标何泽清说这一次,来自青藏高原研究院,航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长春光机所,中国电科院八院的63名科考队员组成了一个团队,向珠峰进发

浮船科考队总调度付强是一名90后2018年第一次去高远,因为不适应高原气候,氧气不足,一路头重脚轻当他不工作时,他在床上休息一周,然后逐渐好转

现在奋战珠穆朗玛峰,他告诉记者,在试验场,昼夜温差大队员们晚上穿上羽绒服和军大衣,中午又陆续换上短袖高原炎热,寒冷,干燥的环境,让一些队员经常流鼻血

在这里,一切都很简单取水不方便,队员轮流从珠峰站取水,水装在塑料桶里,中午阳光长时间照射,水中弥漫着橡胶的味道,没有楼房遮挡,这里风沙肆虐吃饭时咬沙子是常有的事

在珠峰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重要的是精神。

《浮舟》的结构设计师陈奇是一名90后入职第二年,他选择跟随青藏科考的浮舟分队前往珠峰站,协助其他队员给浮舟充气高原上,风云变幻莫测测试当天,天气预报显示会有偏南风,但在给场地充气的过程中,风突然变成了偏北风

对于漂浮的船只来说,这是一个危险的时刻陈奇解释说,有必要沿着浮船的流线型身体从头到尾运输气体风向变化时,如果协调不到位,气体会往里面流,会有局部受力导致材料撕裂的风险现场的25名队员通过控制推车的角度,避免了气体的巨大波动10个小时后,浮舟成功转入锚泊状态在寒风中吹了一夜,陈其和的同事们手脚冰凉通货膨胀后,有人买了牛羊肉,放在高压锅里蒸,给大家请客

1999年出生的二年级学生崔宇轩随队前往珠穆朗玛峰实习他一直记得风扇测试的一个细节:风扇性能测试完成后,在场的一位科学家质疑风扇声音不对在多次检查没有发现问题后,这位科学家仍然坚持拆除风扇,检查内部零件后来发现风扇的零件在运输过程中有轻微磨损

在这里,陈奇被感动了科学就是直面困难,用技术手段解决存在的问题崔宇轩发现,如果科学是极其严格的,它的任何错误都可能导致失败

巅峰任务

巅峰任务是什么。

站在世界之巅解决科学问题有玩家给出了这样的答案这次对青藏高原的综合科学考察和研究被设想为高峰任务

去高远后,航天所的浮船平台队在青藏高原积累了大量的气象资料他们构建了从设计,仿真,测试,系统集成,外场试验的全产业链流程,对船体材料,测控系统,能源系统,系泊设备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不断迭代升级

1993年出生的陕西小伙瞿伟,硕士毕业于北化,加入航天院浮船平台队在一次测试中,他发现当船体中充入高压氦气时,会对太空舱材料造成冲击,从而影响漂浮艇的安全高分贝噪音也会对现场操作人员的听力造成损害经过研究,他发明了一种快速充气减压装置,对高压气体进行减压,减速,减少流量,实现了每小时充入2500公斤浮力氦气的目标

在随后的试验中,为了缩短底盘的拆卸时间,瞿伟发明了快速拆卸装置,该装置已完全应用于浮动艇和其他浮动装置。

利用最新成果和技术解决前沿科学问题张太华说,在珠峰之巅,我们要有解决世界卡脖子问题的实力和决心

一切准备就绪5月13日6时38分,吉姆一号ⅲ浮艇搭载观测设备,展开首次升空试验,升空5300米,5月14日2时25分,浮舟第二次起飞,到达8011米

5月15日1时26分,第三次升空,浮舟从海拔4300米的高空出发浮舟科考队常务副队长乔涛和锚泊操作人员紧盯升空速度,电缆铺设进度,控制面板各项参数

这一天,对讲机里传来浮舟升空高度超过9000米的声音时,一些队员从行军床上跳下来,盯着屏幕。

"五年的艰苦研发终于有了回报"张太华在现场百感交集,大家在这个阵营里欢呼鼓掌

这一天,吉姆一号III型浮舟平台超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获得了珠峰大气水汽输送和温室气体垂直变化的关键科学数据,为揭示西风输送影响下的青藏高原环境变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科考是人类认识自然规律,推动科技发展的重要实践活动,是当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天空学院党委书记蔡荣得知这一消息后写下了赞美之词:插花少年耿直,欲与珠穆朗玛峰一较高下

这群成功的珠峰团队将会收拾行囊,重新出发下一站,他们将前往另一个科研基地,完成新的巅峰任务

2022年5月23日08版

热搜:科学,世界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我国创造浮空艇大气科学观测9032米世界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