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之窗 - 财经信息聚合平台
中国财经之窗

兰州新区地貌曾被戏称“月球表面”如今绿植满城

栏目:资讯    来源:东方网    作者:如思    发布时间:2017-06-17 14:24   阅读量:13115   

6月15日,兰州新区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该公园核心区面积约为5000亩的“生态绿岛”,也是西部唯一盐沼湿地公园。杨艳敏摄

中新网兰州6月16日电 (记者 侯志雄 杨艳敏)“从小区到周边见得最多的是绿色,与以前相比是‘翻天覆地’。”兰州新区彩虹城小区居民钟乃宏见证了新区的变化。

钟乃宏是原中川镇西槽村人,2013年,他与家人被征地搬迁到现在小区居住。见惯了风沙天气,现在生活于“满眼葱绿”的新城里,心情很舒畅。

“风沙肆虐”的兰州新区曾是许多人眼里的“不毛之地”,然而如今,一座生态绿城展现在人们面前。

“生态脆弱、大风干旱”成为当时兰州新区生存环境的“标配”。兰州新区农林水务局局长郭庭天告诉中新网记者,当时有人戏称当地生态环境如同月球表面,“电线杆比树多,群众没有种树意识,环境恶劣致树种不活。”

当地流传民谚:“秦王川一大怪,沙子地里长庄稼”。兰州新区所在地秦王川由于地表盐碱化不适种植,当地农民“掘地三尺”将地下沙粒挖出覆在地表种植小麦、玉米等庄稼。即使这样,因沙地产出少、陷入生态环境被破坏的恶性循环。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引大入秦”水利提灌工程的实施,当地才出现了初步的灌溉农业。

6月15日,兰州新区境内,公路两旁可见通过荒坡植绿方式实现的绿色通道。杨艳敏 摄

2012年8月20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兰州新区,确立了“新区建设,生态先行”的发展原则。兰州新区干部职工从住帐篷、小土坯房开始建设防风林带。整月刮风扬沙,兰州新区的生态发展完全不具有自然优势。“每年降水量还不如南方城市雨季的一场大雨”。郭庭天说,由于常年在露天工作,大家皮肤都变成兰州新区特有的“玫瑰色”--黑中透红。

“荒芜苍凉,风吹石头跑。”农林水务局园林工程师任刚参与了新区第一条绿化带建设,“每天下午‘飞沙走石’,有时甚至出现‘龙卷风’”。今非昔比的是,这条全长8公里绿化带现在成为新区的主干道,在道路两旁,刺柏、云杉等植物绿黄相间、层次分明。

在兰州市南北两山绿化时曾流传一句话,“种颗树比养孩子还难。”郭庭天认为,兰州新区植绿难度远超于兰州城区两山绿化。培育的土壤从外地运来,改良后才能种植,必须充分浇灌和悉心管护,还不能保证一年成活,至少三年才能达到绿化的初步效果,成本远高出国内其他地区。

改良土壤成为兰州新区植绿首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土壤科学家赵其国在兰州新区设立首家院士专家工作站,致力于盐碱化土壤改良。同时,新区还与中科院寒旱所、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推动林业科技成果转化。

有了改良适应土壤,树种选择亦为关键。在“干旱少雨多风”盐碱荒滩植绿,郭庭天说,“必须符合自然规律”,采取“政府引导,群众需求”方式,根据地理条件发展玫瑰产业,当地农民无偿得到了玫瑰、牡丹等种苗。

2016年,兰州新区引种的玫瑰花蕾产量占到全国一半,农民一亩地收入超过5000元。由此而延伸出以牡丹、玫瑰为主的观光旅游产业体系初具雏形,并成功举办了“中国西部油用牡丹发展高端论坛”、“兰州新区玫瑰节”等节会。

今年5月,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以及来自英国、法国、芬兰、南非、巴西、葡萄牙、泰国、日本等国非政府组织在兰州新区举办了《“一带一路”生态修复论坛》。在论坛上,与会者共同研讨了植被修复、生态保护对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保障和支持作用;同时关注了曾经飞沙走石、盐碱荒滩的兰州新区生态修复的成功经验。

兰州新区管理委员会主任牛向东表示,“新区将通过核心区‘河湖’水系、道路、商住区、产业区绿化美化,湿地公园、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建设,环山区植树造林和生态保护修复,初步形成生态防护体系相对完备,生态景观特色鲜明的活水靓城、生态绿城。”(完)

热搜:兰州,兰州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兰州新区地貌曾被戏称“月球表面”如今绿植满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