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霆郗文娇李霞葛珍珍文/图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双杨镇赵瓦村有村民4000多人,包括李、韩、胡、刘、张等十几个姓氏。自2004年以来,该村根据各个家族人口数量,每个姓氏推选2~3名德高望重的成员为“理事大总”。村里的事务管理、家族的红白喜事、邻里的鸡毛蒜皮等小事,都由各个家族的“理事大总”来操办、协调。大小纠纷,村民都乐意找他们拿主意在40名理事大总中,74岁的李久民是年纪最大的一位,家庭有纠纷、红白事怎么操办,村民们都会来找他拿主意。
曾有两兄弟因为觉得分家不均而经常吵架,李久民处理时只说了一句话:“你们都觉得对方赚了便宜,那你们两家互换不就行了?”两兄弟一听,都不愿意和对方换。这么一来,两家人的心里平衡了,再也不因分家不公而吵嘴。
65岁的理事大总李久宽的两个儿子自力更生靠打工挣钱娶妻生子,没给家里添一点儿负担,整个家庭受到全村的称赞。邻居李久仁80多岁,独居多年,其三个儿子商量着要把老人送到敬老院,结果老二老三同意,老大不同意,三人闹得不愉快。李久宽主动去调解,在征求老人的意见的前提下,他根据他们的家庭状况与老人的三个儿子进行面对面地分析。经两方调解,儿子们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将老人接回家赡养。
“家里的大小事情,和理事大总说一声就行,他们可比俺们想得周全,省事又省心!”村民范德宝说。纠纷调解了,村里的风气随之变化
以前的赵瓦村,因为经济条件不同,村民红白喜事大操大办、攀比之风愈演愈烈。有办企业的老板花几十万元办丧事,也有普通村民办完红白事后负债累累,村民们苦不堪言。
为引导村民树立文明新风尚,村里成立红白理事会,召开移风易俗大会,集体商议后制定了《赵瓦村红白恭事章程》,写入《赵瓦村村规民约》。从那以后,村民家中的红白事均由理事大总负责操办。章程对红白事列了很多“条条框框”,比如喜事新办,禁放礼花弹和大型噪声花炮等;丧事简办,不立碑,坟头在种麦前整平等。
按照赵瓦村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章程,喜事不允许燃放礼炮和电子炮。正巧张姓人家嫁闺女,由于女方家里忙着操办婚事,就忘了告知男方,结果男方来到赵瓦村娶新娘时,放了一个礼炮,立即遭到了村民和理事大总的制止。村委按照规定对张姓一家进行停电停水一个月的处罚,女方家人主动接受惩罚,并表示非常内疚和后悔。从此,村里无论男女婚事,都无燃放礼炮的了。
“《村规民约》是经过全村10个村民小组和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的,有很强的约束力。红白事章程通过以后,一直顺利执行。”村书记李久存说。
“现在村里的红白事在理事大总的操办下,统一了标准,我们的经济负担减轻了,也不用互相攀比了,啥也不耽误!”村民李国庆说。民俗的传承得益于理事大总的建议
在赵瓦村,还有个远近闻名的民俗馆,墙上手绘的秋收、麦收等主题年画让人仿佛一下子进入火热的劳动场景,盛酒的锡酒壶、碌碡、扇车、抡耙等老物件也让人们倍感新奇。
民俗的传承得益于理事大总的建议。理事大总李久宽有一次与村书记李久存在交谈时谈到,随着经济的发展,村里的老物件如果再无人保管,就要逐渐消失了,若是建个博物馆保护一下就好了。受此启发,村委会决定建立民俗博物馆,以家族理事大总为主,逐户走访做工作,村民们主动把家里的小推车、八仙桌、犁等老物件无偿捐献出来,这才有了如今300多平方米的赵瓦村民俗博物馆。民俗馆特意与村小学一门之隔,成为村小学的德育教育基地。
“我从15岁就嫁到这个村,村里没有一个打仗吵嘴的。”80岁的贾淑兰老人正在村里的法治文化公园里遛弯。老两口和儿子在城里买了两套房,一家五口人却都没有搬出去。“村里越来越好,啥事都有人想着,我们不愿走。”
整洁的大道、24小时全方位监控、文化长廊、统一规划的住房,银行、小学、幼儿园一应俱全,这个城堡似的村庄,有了理事大总的庇护,村民的幸福感越来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