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行八个月 国内外知名车企纷至沓来
国家智能网联汽车(上海)试点示范区封闭测试区内,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智能汽车排队测试。傅国林 摄
红绿灯会“说话”,限速标志会“说话”,甚至车与车之间也能“对话”,这些听上去不可思议的设想,在嘉定区已经成为可体验的真实场景。
国家智能网联汽车(上海)试点示范区封闭测试区在嘉定区开园八个月,国内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车企、互联网企业、通信企业、移动运营商等陆续加入智能汽车测试。从特斯拉、沃尔沃、宝马、奔驰等豪华车,到蔚来汽车等互联网造车“网红”,测试区工程师王吟松几乎每天都要换一辆新车,“这里,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智能汽车排队测试。”
测试区有50个模拟交通场景
开车最怕什么?很多司机的回答是:视野盲区中冷不丁蹿出行人或电瓶车。智能汽车能规避这种风险。
在封闭测试区,王吟松开的测试车缓缓前行,右前方突然出现一个“行人”。王吟松被右边并排的车辆挡住了视线,无法预知这一突发情况,看来一场车祸在所难免。然而,在即将相撞的一刹那,测试车猛然刹车,横穿马路的“行人”安然无恙。王吟松告诉记者:“车辆通过智能摄像头分析周边信息,最快100毫秒内就会自动启动制动系统。”
又比如,在绿波带通行场景中,测试车可以获得三个连续信号灯的配时和相位信息,通过控制算法确定车辆最佳通行速度;再如盲点警示场景中,如果有车辆从后方驶来,测试车接收到信息后可以提醒驾驶员切勿变道。记者在测试区内看到,这里搭起了一个顶棚,还建了一条模拟隧道。“隧道里可以模拟测试在丢失北斗、GPS信号的情况下车辆的应对能力。”王吟松说。
2015年,美国密歇根大学与美国交通运输部、各大车企在安娜堡市建设13万平方米的“模拟城市”,作为测试无人驾驶汽车的试验场地,“安娜堡模式”随之成为全球智能汽车领域关注的焦点。
嘉定测试区先期项目面积达到2平方公里,拥有3.6公里的测试道路,远超安娜堡的测试场地。测试区开园的时候,还建成了隧道、林荫道、加油站、充电站、地下停车场、十字路口、丁字路口、圆形环岛等29种模拟交通场景,涵盖了安全、效率、信息服务、新能源汽车应用四大类。如今,模拟交通场景数量已经增加到50个。申请进行测试的各家智能汽车都可以根据各自需要,个性化订制测试项目和场景。
2020年有望量产比较成熟的无人车
无人驾驶离我们究竟有多远?
负责测试区运营的上海国际汽车城集团总经理助理陈海林认为,从技术路线来看,自主式智能驾驶技术方面,需要推动从驾驶辅助逐渐向部分自动驾驶、有条件自动驾驶、高度和完全自动驾驶发展;网联式协同驾驶技术方面,推动从网联辅助信息交互逐渐向网联协同感知、网联协同决策与控制发展,实现两个技术维度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可能在不远的2020年,会有比较成熟的量产无人车。”
王吟松同样感受到了技术的进步。半年多以前,他们在车上安放的智能终端设备占据了整整一个后备箱;而现在已经缩小到了路由器的大小。
测试区并不满足于仅仅提供一个公共平台。陈海林表示,加快培育和发展智能汽车是顺应全球汽车产业变革趋势、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的优先战略选择,同时也是服务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尤其是强化产业创新的优先布局方向。
比如,目前在智能汽车通信标准上存在两种声音,一种是DSRC方案,第二种是LTE-V方案——由国内的大唐电信和华为主导的通信方案。国内道路状况复杂,在园区内模拟了各种场景后,更加能使业内达成一致,确定哪种标准更适合国内的道路情况,而这也将推动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出更加符合中国道路实情的无人驾驶标准。
“我们希望能够参与各类智能汽车标准制定,同时推动智能汽车从测试示范向商业化推广应用转变。”陈海林说出了自己的“小目标”。(本报记者 张晓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