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山西许多地方的山地比较,位于太原市西南36公里处的天龙山算是一方宝地,漫山松柏成林,涧溪长年不竭,庙貌辉煌壮丽,神佛威严悲悯,令人心旷神怡。据史料记载,在距今1450余年前北齐高欢曾把浩大的天龙寺当作避暑的行宫,可以想象到它昔日该是何等的显赫。这里原有木石构造的“漫山阁”,可惜早已不存,只有石壁上的孔洞诉说着往日的辉煌。清代人陆以谦有《高欢避暑宫》七言长诗,诗中曰:“晋阳西山何茏葱,蜿蜒磅礴真天龙。白道之南贺六浑,赤光紫气生英雄。”诗中的“贺六浑”不是别人,正是公元6世纪我国南北朝时期北齐政权的实际奠定者高欢。令人感慨不已的是,这位只活了52岁,一生热衷于政治倾轧和南征北战的权欲中人,竟然能够有眼力也有工夫,会在距离晋阳古城10余公里的群山之中挑选出这样漂亮的一块风水宝地来,作为自己避暑行宫的所在。种种迹象表明,“天龙山”这个极富王霸之气的山名,也及有可能是高欢其人的创造和发明。仅从这一点看,高欢却也有些眼力。
海拔1700米的天龙山,古时无论是山、水、林、洞,堪称是无一不胜,无一不美。从高欢和他的儿子高洋开始,经历了千年的开发经营,到了明清之际,此山已有了“天龙八景”之胜。然而诸胜之中,可能谁也不会否认,那排列起来足有1400余米,全部开凿数量达30窟之多的佛教石窟群落,应该就是天龙山风景名胜构成的魂魄与精粹所在。天龙山石窟虽不似大同云冈石窟雕凿得那样规模巨大,外观形式上也缺乏大同云冈石窟那种咄咄逼人的气势,但从艺术造型和艺术特色方面而言却常常可以与大同云冈石窟相等同。若从整个石窟群开凿过程所延续的时间跨度去讲,我国著名的三大石窟群落中,云冈石窟的营造共经历了30余年,洛阳龙门石窟也有400余年,敦煌石窟开凿时间的延续跨度是最长的一个,从东晋直至元代以后,前后长达1000年左右。在这方面天龙山石窟无法和敦煌石窟相比,但却比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都要长。它从东魏武定年间(公元543-550年)始凿,直到五代末期最后完成西峰大佛山上9号窟的开凿,整整用了将近500年的时间。应该说,天龙山石窟事实上是我国众多古代石窟中开凿时间延缤跨度较长的一处。尤其在此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天龙山石窟在东魏时的始凿,实际上是给后来历史上整个太原西山地区多处大规模的石窟开凿和巨型石佛造像活动开创了一条先河。
天龙山石窟群规模虽不大,然而它的文化艺术价值却极高。我国著名雕塑家傅天仇和钱绍武先生就认为位于西峰大佛山9号窟中那尊十一面观音像就“堪称世界之最,也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中最精美的典范”。正像20世纪前半叶遭受过帝国主义野蛮掠夺的敦煌石窟藏经洞一样,太原天龙山石窟事实上也是我国众多艺术宝库中被那些帝国主义分子破坏得最严重的一处。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确知的来自于天龙山石窟群中的石雕艺术品的各种构件,竟有150多件确知被那些披着“文明”外衣的文化强盗劫掠而去,而且直至今日这些被盗的瑰宝仍然散失陈列在一些欧美国家或日本国的国家博物馆以及私人展柜之中。也正由于遭受了这样野蛮残酷的破坏和掠夺,致使天龙山石窟群中大部分石刻造像残缺不全。天龙山石窟所受到的野蛮的侵害,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永世的创伤、刻骨铭心的仇恨。
天龙山现存石窟25洞,分列于东西两峰山崖间。其中唐代石窟最多,共15洞。洞窟自东而西排列,东峰分上下两层,上层4窟,下层8窟,第1窟面东而设;西峰13窟,11窟面东,19、20窟面西,其余洞窟皆坐北朝南。石窟平面大多为方形,三壁三龛式石窟占到全部石窟的一半以上。
石窟共分四期开凿。第一期开凿于北魏末至东魏时期 ( 528-546年)。为东峰第2、3窟,窟形为双窟,方形,覆斗顶,三壁三龛。窟门圆拱形,门侧雕有八角形门柱,柱头上雕有风鸟。龛为圆拱龛,壁面及窟顶刻浅浮雕。造像多为坐姿,面相清瘦,身材修长,衣纹自然,端庄安祥。
天龙山石窟有许多早期建筑实物资料,如束莲式圆形或八角形柱、束莲覆盆式柱础、人字栱等。其高超的雕造技法是石窟这种外来艺术逐渐中国化的典型实例,尤其是用圆雕技法雕出的造像,既具有印度佛像高雅、柔和的特点,又具有中国传统雕刻所固有的清新韵律和线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