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一支由57人组成的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广东)援助武汉医疗队从广州出发驰援湖北。“有点忐忑,孩子才11个月大,刚刚给她断了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和丈夫一起上一线,我觉得我们都很棒!”急诊科护士黄媛和丈夫冯剑锋同为党员,在集合地,他们拍下了庄严敬礼的合影作为留念。
连日来,多批广东援鄂医疗队队员不远千里,奔赴武汉。从方舱医院到重症病房,从检测实验室到消毒现场……抗疫最前线,处处有他们的身影。
出征——
有惧,无悔!
迎向未知的挑战,他们怕不怕?
回想起农历正月初四随广东第二批援鄂医疗队出发时的场景,参加过抗击非典的“老兵”,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医院传染病学主任医师张丽华瞬间红了眼眶。她的父亲78岁,母亲73岁,身体都不好。“父亲当过兵,他跟我说,养兵千日用在一时,这个时候,共产党员就得上。”张丽华说。
刘文辉是广州市疾控中心虫媒传染病组组长,1月19日回湖北黄冈老家探亲,疫情当前,他主动请缨就地投入战斗,目前在武汉负责病家消毒工作。“这个决定我没敢告诉刚刚怀孕的妻子,但我想给未出生的小孩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我们也害怕,怎么可能不怕?但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让我们能比普通人更快克服恐惧。”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副主任郭亚兵说出了许多队员的心声。
在东莞,22人医疗队从发出“召集令”到最后确定,仅用了不到6小时,有109人请缨;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2003年曾赴小汤山医疗队的24名队员毅然写下请战书,大批医护人员退掉回家车票,向组织请战,从1月23日至24日,该院党委收到请战要求千余条。
“如果国家有需要,我们小汤山医疗队的每一个成员都责无旁贷。如果需要一个有经验的人带队,我二话不说,随时待命。”当年南方医院赴小汤山医疗队的老队长郭亚兵最终如愿以偿,成为南方医院医疗队队长再度出征。
“我实战经验足,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协助当地因地制宜规划隔离病区、制订救治流程。”有23年感染类疾病从业经验的张丽华,曾在2003年非典时走进隔离病区,在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暴发时救治众多患者,凭借“身经百战”的经验顺利入选。
“我是湖北人。在第一批被感染的医护人员当中有我的大学同学。这次疫情,我不上,谁上?”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李益明对领导说。
在入选后的培训中,李益明看着身边一张张聚精会神听讲、热切讨论业务的广东籍队友的脸,心中翻滚着敬意。“我很想跟每个队友握握手,向他们道谢:在我的家乡遭遇疫情的时候,你们所有人完全可以在家里陪伴父母小孩,在广东海边闲庭信步。但你们却毫不犹豫奔向武汉,只为献一份力、尽一份责,你们让我对爱国主义有了最直观的认识!”他说。
坚守——
病房,就是战场!
2月6日0∶30,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广东)支援武汉医疗队接到指令,他们将在7∶40作为首批援助武汉的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正式进入设于武汉国际会展中心的江汉方舱医院,为患者提供治疗。
这支训练有素的队伍立即展开布置,在几分钟内就将任务落实到位。领队张刚庆告诉记者,首批进入江汉方舱医院的4位医生,都是经过专门选拔的医护人员。他们将在方舱医院为患者提供及时的治疗,并开展心理疏导。
上岗前夜,这个拥有过半党员的医疗队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将党旗挂在了驻地宾馆的墙上。
没有豪言壮语,一批又一批广东支援武汉医疗队从抵达武汉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与时间的赛跑。
首批广东支援武汉医疗队中的“90后”护师蒋洁,在武汉病房坚守十多天,脸上一直保持着微笑。“爱笑的女孩运气不会差,也希望把好运带给患者。”蒋洁说。
事实上,无论是工作强度,还是工作压力,都在不断挑战蒋洁的极限。“7个小时穿着密不透风的隔离衣,不喝水、不上厕所,不停核对药物,不间断护理患者,让汗水模糊了护目镜,浸湿了衣裤。每次我脱下厚重的防护服,摘下N95口罩时,就感觉胸闷、气短、头痛,但一想到还有那么多需要我帮助的患者,我就感觉干劲十足。”她说。
2月5日,在支援武汉的第12天,这个爱笑的姑娘第一次感到了害怕。凌晨4点,蒋洁突然感觉眼睛剧痛,畏光、无法睁眼。她在日记中写道:“我内心非常害怕,害怕自己不能继续与战友一起抗击疫情,害怕不能帮助更多患者。”幸运的是,经过检查,医生说她的眼睛是消毒液灼伤,对症治疗即可。
张丽华和同事入驻的汉口医院,由于疫情发展迅速,几乎所有内科医生都已投入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救治中。“他们真的太累了,我们得尽快顶上去,让武汉的医护人员撤下来喘口气。”张丽华说。
张丽华记得,第一次进入隔离区,她和队友们按排班上午11点准时出发,大家都没有顾上吃午饭,回到酒店,消毒、洗澡后已是晚上9点。
紧张而昂扬的战斗氛围中,也有开心的时刻。
“进驻汉口医院第三天,我得到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我们护理过的2床今天出院了!”东莞市中医院呼吸科护士罗良告诉记者,“这就是我们奔赴武汉的意义,希望病区更多病人能陆续好转出院!虽然我们戴着口罩,穿着厚重的防护服,看不到彼此的表情,但我在每个医生护士的眼中,都看到了无限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