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之窗 - 财经信息聚合平台
中国财经之窗

“懒人经济”催生“手机买菜”业务像叫外卖一样买菜

栏目:财经    来源:东方网    作者:余梓阳    发布时间:2019-06-07 12:07   阅读量:6936   

你还只是用手机点外卖?那可能已经落伍了,“手机买菜”业务正在全面袭来。家住海曙区的90后年轻妈妈江女士已经有半年没逛菜市场了,取而代之的并不是餐餐叫外卖,而是“1小时送上门”的新鲜蔬菜、禽肉、海鲜。

“手机买菜”也挺靠谱

“今天买了半斤鲜蘑菇、1斤蛤蜊、一份小排(400克盒装)、1斤西蓝花,总共51.01元,扣减平台补贴的4元,一共付了47.01元。”比起菜场的嘈杂、瓜果蔬菜的混乱摆放和小贩们的讨价还价,江女士选择每天下班前打开手机APP,买好当天晚餐需要的食材,下班到家,菜也到了。

江女士告诉记者,她是通过淘宝APP“淘鲜达”买菜的。“这款APP上接入的三江超市比较多,我们小区门口就有一家三江超市,所以每次送菜上门都比较快,虽然说1小时送达,但往往半小时不到就送到家了。”

除了“淘鲜达”,盒马鲜生、京东到家也是江女士常用来买菜的APP。时间充足的情况下,她还喜欢货比三家,挑出当天最划算的平台。“品质和包装还不错,肉类我一般都买‘日日鲜’,蛤蜊送过来的时候都是活的,蔬菜也挺新鲜的。其实问题的关键是,哪怕我们自己去了菜场,也不像父母辈那样会挑菜,不如这样方便。”

当天,记者在鄞州区宋诏桥菜市场询问了几家摊位,猪肋排约18元/斤、西蓝花5元-6元/斤、蛤蜊18元-20元/斤……蔬菜、海鲜的价格都与几个主流生鲜APP相差不大。在APP提供优惠补贴的情况下,如果凑得好,手机买菜还更实惠。

资本动作频频

用手机买菜,江女士并非个例。实际上,线上买菜已成为当下年轻人高频刚需的消费场景。

根据饿了么统计,过去一年,饿了么生鲜整体业务量增长10倍。值得一提的是,用饿了么买菜的用户中,三分之一为90后,平均年龄29岁。此外,线上买菜的参与群体年龄层,正不断向上渗透,过去一年,上饿了么买菜的中老年用户数增长500%。

在江女士这样的用户感受背后,是互联网买菜市场在2019年以来动作频频:

美团买菜今年1月在上海测试后,3月底开始在北京上线。饿了么则宣布,其买菜业务拓展到全国100个城市,并联手“叮咚买菜”定下覆盖全国500城的目标;苏宁在苏宁小店的布局下,4月底也在南京推出菜场试运营业务,主打产地直销。

互联网买菜不是一线城市的专利,深耕宁波市场的三江超市,也早已入局。2017年6月,宁波三江购物胜丰店首次接入淘宝APP“淘鲜达”频道,截至目前宁波地区已有16家三江超市接入了该APP。

据“淘鲜达”数据显示,宁波市民中,80后和90后是最喜欢用淘鲜达下单的一群人。其中,80后订单量占比高达44.8%,90后占比达23.9%。值得一提的是,49岁以上的群体中,也有不少被互联网买菜的方便吸引,订单量占比11.6%。

“前置仓”成为大杀器

线上买菜已经不是第一次站到舞台中央。生鲜电商的概念于2014年兴起,一度成为创业热潮。与此相对的是,大量创业公司未能踏过盈利的门槛就纷纷倒闭。据统计,2015年之前,有14家颇具规模的生鲜电商退出市场。

有电商人士分析认为,“履约成本无法降低”是众多生鲜电商项目倒下的原因,以卖菜的平均毛利率20%来看,即使50元的客单价,行业内每单10元的利润也无法覆盖履约成本,要做到13至15元的利润才能够保持盈亏平衡。

而这一次线上买菜的卷土重来,“前置仓”或许起到了关键作用。

“供应链复杂一直是生鲜创业的难点,把仓库的位置越往前推、离消费者越近,用户使用APP下单后收货的时间就越短,也就保证了新鲜度与时效性。‘前置仓’是我们的解决方案。”苏宁小店宁波地区负责人翁建红表示。

三江超市、盒马鲜生等将线下店的营业空间腾挪出一部分,作为线上下单专用的小仓,可以算是既有业态衍生出来的“前置仓”,作为商超的补充。

“手机买菜这个事情并不新鲜,生鲜电商也是老生常谈。本轮的再度爆发,一方面得益于消费习惯的改变,美团、饿了么培养出用户线上下单的习惯,多年的沉淀也让前端供应链更加完善,这两个因素共同推进手机买菜在旧土壤中萌发新的生机。”宁波市商务局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处处长尹秋平说。宁波晚报记者史娓超

热搜:经济,手机,手机,经济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懒人经济”催生“手机买菜”业务像叫外卖一样买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