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两年买了200多本书看了不到10本
她前天又买了5本书被妈训斥,两年来多次设立读书计划,倒是看手机的时间不少
4月是重庆读书月,重庆各个书店都在搞活动,不少家长为了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带孩子逛书店。刚刚过去的世界读书日,25岁的万明悦也在一场读书月的活动上买了5本书,谁知道拿回家后却被妈妈一顿训斥,“你这是集邮癖,不是喜欢读书!”
花200多元购进5本书
母亲却对她大发雷霆
前天是世界读书日,渝中区解放碑十字金街也在搞读书月的活动。当天午休时,在解放碑上班的小万约了几个同事一起,到读书月的活动现场去逛了逛,现场的工作人员告诉小万,在场的图书折扣在7折左右,“现在书涨价很厉害,小小一本就要五六十元,这个折扣让我很心动。”
花了一个小时,小万逛完了现场,看上的每一本书,她都会拿出手机在各个购书软件对照查价,确认活动折扣价是最低价才会购买,一个中午,小万就买到了5本书,“才花了260多块钱,很划得来。”
大学毕业后,小万一直和爸妈一起住在大坪心巢小区。当晚,看见小万提着一口袋书回家,小万妈妈李阿姨顿时有些冒火,“你怎么又买那么多书?你自己那些书看完了吗?越堆越多!”对于妈妈突如其来的怒气,小万觉得有些委屈,“别人的爸妈看见孩子买书都是鼓励,怎么你却这样?”
李阿姨回忆,小万从小的一大爱好就是买书,她和小万爸爸以前很支持,“因为她很爱看书,小的时候寒暑假不出去玩,就在家看书。”但是,小万大学毕业以后,买书的习惯维持下来了,看书的习惯却不见了,“买很多书放在家,很多外面的封胶都没撕就这么放着了,越堆越多,浪费是一方面,家里还要专门腾地方给她放。”
听到女儿说自己不理解她对书的喜爱,李阿姨只得苦笑,“她那是‘集邮癖’,买来放在那儿珍藏,绝对不翻开来‘玷污’。”李阿姨语带嘲讽。
两年买了超过两百本书
看完的不到10本
昨日,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在小万家看到,小万卧室里有一个宽90厘米左右的书柜,上接屋顶下接地面,已经被各种书放得满满当当,因为书太多,小万把书都横着叠在一起,“这样可以节省空间。”这些书,有一半左右都还没有拆封。
除了自己的卧室,书房的角落里,一本一本的书码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大大的书堆,“当初想着卧室书柜已经够了,就没在书房设书柜,结果只能这么堆着。”就连客厅的摆放架、小万爸妈的卧室里,也有小万摆放书的地方,“就是能放那放那,到处都是书。”
书房的桌子上,摊开一本《两个故宫的离合》,书翻在第45页,“这是我上个月就开始看的,断断续续才看到不到三分之一。”小万介绍,家里的书都是大学毕业才买的,加起来已经有200多本,但是这两年,她看书的时间却越来越少,“一本书看两三个月是常事儿,经常刚开始看,就有事分了心。”
小万买书太多,一家人也沟通过很多次,妈妈曾经建议她买个kindle看电子书,“那个不占地方,想看也随时可以看。”但是,小万买回kindle后尝试了一段时间又回到了高频率购买实体书的习惯中,“还是喜欢翻纸书的感觉。”
看书越来越少
他们说是这些原因
喜欢买书却看书越来越少?记者在解放碑“重庆读书月”活动现场随机询问了20位前来参加活动的市民,发现与年轻人相比,40岁以上的市民对于阅读会更加坚持。
20位市民中有6位40岁以上的市民,他们都称自己每天都会保持一定的阅读时间,今年61岁的王卫介绍,自己每天早上会花半个小时阅读诗歌或者散文,晚上7点后,还会抽出一个小时以上进行阅读,“这时就喜欢看历史类的书籍。”47岁的何女士则没有每天给自己定点阅读,但她回忆,每周的阅读时间都不低于10小时。
相比起来,14位年龄在40岁以下的年轻人,只有5位有坚持阅读的习惯。而其余9位,大家都表示“喜欢买书却很少有时间看书”。
33岁的李历立觉得,电子产品对自己的影响尤为突出,“白天要上班,晚上大多时候都和同事、朋友约着打游戏,有时候想看书也静不下心,一会就又抱着手机看了。”而35岁的秦女士却称,减少阅读的时间是迫不得已,“我女儿现在3岁不到,在家根本不要想安静地待会儿,更别说读书了。”
链接
坚持阅读他们这样做
周可 (29岁)
我是从2017年开始,每天都坚持和女儿一起在书房待一小时到两小时。女儿今年7岁,我希望能通过作为母亲的责任心来带动自己的阅读习惯。我和女儿约定,这一个小时她看她喜欢的书,我看我喜欢的书,她不看电视我不玩手机。说是为了女儿,实际上也强迫我自己进行了阅读。
周怡然 (31岁)
我的方法是每天晚上如果没有特殊的事,就会给自己定一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的读书时间,把手机放在其他房间;闹钟响之前我不会去做其它事情,只会看书,但只要闹钟响了,我再喜欢的内容都会放下,我给自己这种方法取了个名字,叫“饥饿疗法”。
吴宁旦 (29岁)
我28岁以前,有3年一页书都没看过,后来发现自己的表达能力到了很差的地步。为了找回阅读的感觉,我就每个月初给我妈打一千块钱。我们住一起,我每天晚上在家看书时间超过1个小时,我妈就给我发30块红包。要是那天没做到,钱就归她。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石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