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们不想战斗到底,现在就可以离开公司。”在5月中旬ofo公司内部的一次百人动员大会上,ofo创始人兼CEO戴威表态,ofo必须要保持独立,颇为慷慨,好似巨鹿阵前的项羽,却也有几分乌江旁霸王的凄凉。
时至今日,ofo将被卖身的消息屡屡传出,业界纷纷预言——留给ofo与戴威的时间不多了。
然而,用户最关心的是,自己在小黄车APP里充值的“95元免押金”骑行套餐,能否于小黄车停运前,骑够本?
其兴也勃焉
2013年,自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本科毕业后,戴威远赴青海支教了一年。
支教是辛苦的,戴威每个周末骑着山地自行车,沿崎岖的山路,往返于小镇和县城两地。
这段经历让他看遍了青海的壮丽河山,更让从大一时就爱好骑行的戴威感悟:“骑行是一种最好的了解世界的方式。”
于是,源自对兴趣的热情,又或是不甘平庸的野心,当2014年戴威返回北大读研时,他很快找到4名志同道合的伙伴,创办了ofo骑游——一个定制化骑行旅游项目。共享ofo小黄车的前身由此诞生。
然而,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
在创办ofo不久后,当戴威看到银行账面上只剩下400元时,他认清了现实:骑游仅是大众可有可无的需求,而且烧钱太快,只有击中用户真实的痛点,切实解决了问题,才可能取得成功。
于是,因为某个契机,戴威将ofo转向了共享单车,并在2016年初拿到金沙江创投A轮1000万元的启动金。从此,ofo一路“开挂”,至2016年末,狂揽十几亿元(换算为人民币合计得出)融资(参见表1)。
截至2016年底,ofo的周活跃用户数已接近400万(参见图1),且用户的品牌满意度稳居行业首位(参见图2),雄霸共享单车企业第一梯队。
2016年初至2017年上半年,ofo像极了宋襄公统治前期的宋国,在“襄公”戴威的带领下,攻城略地,小霸一时,然而,“帝国”内外也潜伏着众多的矛盾,尤其是资金问题。
时间来到2017年下半年,共享单车行业的市场竞争走向下半场:
一方面,共享单车行业与企业本身的问题不断暴露,如投入成本高昂、盈利模式欠缺、乱停乱放症结、道德风险等等,仿佛化作吸金黑洞,将资本消耗殆尽,却迟迟不能产出令人满意的回报;
另一方面,美团、阿里、滴滴等互联网列强相继入场,依托雄厚的资本和运营实力,或收购、或扶持、或自建等,基本控制了整个共享单车行业。单车大战的激烈性与复杂性达到了峰值。
行业的震荡和重组,终究波及到了ofo。除了遭遇上述全行业普遍存在的困难,ofo爆发的最大危机则在于资金层面。
在内部,倘若ofo试图维系当前既有的庞大用户流量,那么每天都需要净支出一笔高额的资金,即“烧钱”不可断。在外部,ofo一边极力寻求资本“续命”,另一边还得时刻提防虎视眈眈的各路互联网巨头(比如滴滴),生怕一个融资不当,便沦为列强附庸(参见表3)。四处征伐的戴威突然发现,自己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困局。
路漫漫其修远兮
2018年8月22日,ofo被第四次传闻将为滴滴所收购,作价仅20亿美元左右。虽然ofo官方很快予以辟谣,但很多业内人士预期:ofo前路漫漫,被收购恐成定局。
或许,戴威原本的设想是,起初依靠巨头的资本打江山,待壮大之后,便独立自主,比肩美团、滴滴、今日头条等新兴互联网列强。然而,从ofo目前所处的局势研判,正如踌躇满志的宋襄公最终落败于泓水,ofo的境况已经堪忧。
今年3月份,由Hellobike在共享单车市场掀起的“高信用,免押金”潮流,迅速席卷了全行业。虽然ofo试图以“充值95元,免押金”的策略应对,变相收取押金,但是市场激烈的竞争决定,ofo未来必须实现完全的“免押金”运营。此第一计大概率成空。
当前,ofo的核心市场价值在于庞大的用户流量,所以广告效果颇佳,出租“广告位”不失为一个盈利点。但是,这项进账能否覆盖ofo每日的经营成本尚待考察,在此仅基于现实来直观地推测,ofo截至目前已经投放了不少企业的品牌广告,而在财务数据面上,仍急需融资以支撑运作,其第二计恐难维继。
(二)自行“造血”乃王道,路漫漫其修远兮
何谓自行“造血”?即回归共享单车的实体本质——骑行。消费者切实存在“最后一公里”的痛点,共享单车向用户提供服务,并收取一定的费用,这是行业的原始营利逻辑,或许亦是ofo今后自行“造血”的王道。譬如,近期Hellobike便将3个月的骑行套餐由15元提高至24.9元,涨幅达到66%,当然,Hellobike凭着良好的骑行体验,这一轮提价并没有激起用户反弹。在此想问一句,ofo是否经得起一轮提价呢?
总之,留给ofo与戴威的时间不多了。
所幸,即使ofo最终为巨头收编,算不上一件坏事。于ofo而言,归入“金主”门下,正常的运作和发展得以保障;于戴威及其创业团队而言,舍弃眼前的“烫手山芋”,提钱退出,开始新的项目,未尝不是明智之举;于广大用户而言,该骑小黄车的照旧骑,没准还能骑上性能愈来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