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涨价就是你们还前两年补贴的债。”程维说。确实,按照江湖人的说法,出来混迟早要还的,虽然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但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当然得只争朝夕。
一
一切都是套路。
所谓套路,就是不怕你不入局。2014年,在补贴大战如火如荼之时,出租车司机比居委会大妈还要热情。即便是扬招的出租车,司机师傅都会热情的请求乘客下载打车软件。
当时滴滴的形象是温情的,简直是比雷锋还要受欢迎的善财童子。对于司机来说,打车平台的出现加速了出租车与乘客的匹配效率,还可以享受大量补贴,收入自然水涨船高;对于乘客而言,红包减免甚至免费乘车则意味着打车成本的降低。
这样看来,乘客与出租车司机可谓皆大欢喜,那么,作为一家商业机构,滴滴掀起补贴大战的目标单纯是为了送温暖吗?
俗话说,互联网公司的运营是“羊毛出在狗身上,猪来买单”。那么在滴滴的故事里,谁是买单的“猪”呢?
补贴大战剑指其他竞争对手。打车软件最早的格局是“战国七雄”,实际上,打车软件企业的开发成本、技术含量并不高,市场推广成为打车软件企业能否生存下来的关键力量,而地推成功与否、流量获客拿到与否背后的核心要素则是资本。
资本在打车软件之战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截至2014年5月17日,滴滴补贴14亿元,快的补贴超过10亿元。截止最疯狂的2014年5月底,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占总体累计用户市场份额98%以上。滴滴打车以68.1%的高比例成为市场的领导者,快的打车占30.2%排第二。滴滴快的迅速清空了其他竞争对手,并在资本的主导下合并。
二
伴随着竞争对手的出局,滴滴的商业模式开始转变,专车开始成为主流。专车和打车软件分享相同的技术基础以及服务流程,唯一的差别是,专车软件为出行市场中增加了运力,呼叫的车辆由正规出租车变为挂靠平台的专车,致使打车平台与出租车公司之间的关系发生质变,由打车软件的补充订单、充当某种意义上的“互补品”变为了直接与出租车公司竞争的“替代品”。
实际上,专车的创新并非技术上的革新,而是商业模式的突破,专车模式不仅提高了效率,还重构了供需。供给端将更多社会闲散车辆集中起来,成为商品资源增加了供给;需求端乘客在打车之外还多了专车、拼车、顺风车的选择,增加了需求,拓展了消费场景。
在专车时代,滴滴一度与Uber、神州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不过,2016年8月,滴滴收购了Uber中国后,滴滴和Uber全球相互持股,成为对方的少数股权股东,滴滴也因此成为了唯一一家腾讯、阿里巴巴和百度共同投资的企业。
实际上,资本之所以补贴,最终还是为了收割。事实上,互联网企业并不害怕羊毛党退场。补贴结束后,曾经长期依赖红包减免、平台补贴免费乘车的人选择告别市场,用户乘车数据确有下跌,但留下来的大都是平台的忠实拥趸或者说刚性用户。
市场格局大局已定之后,滴滴开启了收割模式。
意味深长的是,之前勇做打车软件义务推广员的出租车司机,开始在多个城市抵制滴滴,然而,用户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传统的业态已经萎缩。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出租车师傅们开始喟然长叹。
三
羊毛党亦不得不与过去的滋润岁月告别。前些日子,滴滴创始人程维在公开场合表示,涨价确实是真的,前两年的低价打车完全是因为有滴滴公司在背后对司机进行高额补贴,也会通过各种满减、优惠券的形式来贴补乘客,所以才会出现当时的低价。但是现在高额补贴已经不再推行了,所以也就是说,现在提高了的价格就是原先本来的价格而已。
伴随着用户习惯的养成,出租车扬招的成功率已经下降,程维的底气越来越足。
在商言商,滴滴的出现并不是为了做公益,这一点倒是可以理解。客观的说,需求是真实存在的。
当出租车公司有限增长的车辆无法满足城市快速膨胀的人口与随之而来的打车需求,这块需求就需要通过所谓的“非法”手段进行消化。
在打车软件出现之前,“黑车”横行。但黑车未获得运输管理部门批准,司机未取得合格的职业执照,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乘坐黑车而发生的交通事故、人身安全事故屡有发生。
相对黑车而言,专车相对具有安全保障,服务体验亦略好,迅速占领了出租车运力所不及的消费市场。天风证券曾预测,未来专车能够替代私家 3%市场份额,出租车20%市场份额,黑车70%市场份额、个人租赁10%市场份额,公司租赁30%市场份额。
但问题来了,专车最大的替代便是黑车,那么现在黑车司机都去哪儿了呢?
四
值得注意的是,专车虽然最早出现在美国,然而美国并没有所谓的“黑车经济”。在美国,大多数的专车司机,只是为了通过兼职在工作外进行创收。而在中国,专车司机普遍是全职,很多甚至便是之前的黑车司机。
在滴滴和Uber中国合并之后,滴滴占据了专车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坚持B2C模式的神州租车落在下风。B2C模式需要大量的资产投入,不利于扩张。滴滴轻资产运营的C2C模式可以轻松带来大流量。
不过,C2C模式难以执行标准化的统一服务。譬如,经常会出现叫车车牌与实际车牌不符的情况、不熟悉路的司机跟着导航错兜了一个大圈子,甚至还有一些特殊情况下会有司机主动拒单的情况。
与一些轻资产的电商平台不同,买到质量层次不齐的商品,至少不会致命,而出行领域的管理不规范,则意味着乘客生命会受到威胁。从公开报道来看,滴滴司机劫杀老师、砍伤电竞选手等新闻不绝于耳,而滴滴顺风车则多次出现劫杀女乘客的恶性事件。
众所周知,社交属性对于互联网公司的估值提升巨大。为了突破工具类运用或平台类运用的估值瓶颈,滴滴推出有社交属性的顺风车。而从滴滴过往的一些推广海报文案来看,滴滴将女乘客当成资源提供给了顺风车司机。
三个月两起命案,滴滴当年补贴的债,如今难道需要用乘客的生命来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