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之窗 - 财经信息聚合平台
中国财经之窗

戈壁上的石油人

栏目:财经    来源:搜狐    作者:张璠    发布时间:2018-05-28 10:19   阅读量:5809   

特写

本报记者 张一鸣

黄沙、戈壁、鲜有车辆的公路。无风,天际线似乎就在头顶,风起,黄沙蔽日。

从甘肃的敦煌一路向西,穿过荒芜人烟的冷湖,在12个小时的车程后,到达位于青海的花土沟,许多在花土沟工作的石油人,每隔一段时间,都要从后方的补给地敦煌,到戈壁的腹地花土沟,33岁的苏珊珊是其中之一,在补给条件相对好的花土沟工作,是很多冷湖石油人羡慕的所在。

中国石油在柴达木盆地有青海油田,是国内甚至国际海拔最高的油气田,五个采油厂,三个采气厂,跨越甘肃和青海两个省,采油三厂是青海油田海拔最高的油田,平原上呆久了的人,到这里会有高原反应,一些人落下了病根,一些人甚至再也回不去。

戈壁上的油田,少有人烟,很多是有了石油人才有了城,不少地方都是石油人取的名字,比如冷湖、花土沟,这些早期的地质勘探者,或许不会想到,会有机会命名一个城市。而因为“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氧气吃不饱”的荒凉,青海油田的人员数量要远低于国内其他油田,人均产量和油田的盈利能力位居前列,却也面临一线工人年龄偏高的现实,一些新鲜血液的注入,让这片荒凉的土地多了一些生机。

苏珊珊,今年33岁,眼睛很大,身材瘦小,很像江南女子,却人小力大,是如假包换的石油三代,她的父亲辈和爷爷辈都是油田人,2017年11月至今,她与在油井工作的丈夫,相聚不到2个月,从2012年结婚后,与丈夫相聚的日子屈指可数。

历史上,很多油气田都建在荒凉的沙漠或者戈壁上,因为生存、工作条件恶劣,很难招到人,于是一些人选择“献完青春献终身,献完终身献子孙”。他们说,只有见多了父母常年工作状态的人,才能接受与家人的常年分离。但即便如此,每当提起家人,不管是健硕的男人,还是被黄沙和太阳挟裹过的女人,总会藏不住眼里的落寞,甚至眼泪。

在荒凉的冷湖,有一大片石油人的墓地,一些人在建国之前远赴戈壁,寻找油气,将自己的骨灰留在这里,更多的人前仆后继,扎根在荒凉的戈壁上,一些人的墓碑已经看不清楚字迹,所有的墓碑都面向南方,那里是这些石油人的家乡。每年都会有很多人来这里祭奠,后来成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54年,柴达木盆地开始油气勘探。上世纪50—70年代,先后发现了冷湖、尕斯、涩北等一批油气田,建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油气生产基地。之后30年勘探持续低迷,收效甚微。2007年,中国石油设立柴达木盆地关键技术重大专项,组成千余人产学研团队攻关,油气地质理论和勘探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油气勘探获得重大发现,先后攻克了4项油气地质勘探开发理论技术,有望在“十三五”期间建成千万吨规模大油气田。

青海油田采油三厂位于花土沟,原油产量从2000年建厂时的13万吨到2017年达到38万吨,随着英西油田的进一步开发,原油产量要计划达到48万吨,远景要建成“百万吨采油厂”。

采油三厂并非个案,最近几年青海油田持续不断地新增探明储量,让石油人骄傲,但他们也是忐忑的,中国缺油少气,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的现状,让每一次新储量的发现都弥足珍贵,青海油田17%的油气资源探明率,意味着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还有很多的珍宝有待挖掘,唯有坚持,才有机会。但对于一个在建国初期就已经建成30万吨年产量的油气田,能够老树发新枝,科技的力量不可小觑,最终青海油田成为中国石油最赚钱的上游勘探开采公司之一。

在经济价值之外,青海油田也是青藏地区唯一的油气规模生产基地,油气重大发现和产量快速增长对满足和保障甘、青、藏地区的能源需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防边疆建设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天然气产量的提升和储量的新发现,将改善青、藏、甘、宁等地区的燃料结构,使1000多万居民受益,尤其是天然气清洁能源,将有利于保护青海三江源、祁连山生态环境以及拉萨周边的青山绿水。

热搜:石油,石油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戈壁上的石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