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共有产权房带来 四个方面的影响值得关注
锐观察 吕红星
8月3日,北京市住建委发布了《北京市共有产权住房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所谓“共有产权住房”,是指政府提供政策支持,由建设单位开发建设,销售价格低于同地段、同品质商品住房价格水平,并限定使用和处分权利,实行政府与购房人按份共有产权的政策性商品住房。
《办法》指出,共有产权住房供应对象为符合北京市住房限购条件且家庭成员名下均无住房的家庭。其中,单身家庭申请购买的,申请人应当年满30周岁。一个家庭只能购买一套共有产权住房。而对于已签订住房购买合同、征收(拆迁)安置房补偿协议、有住房转出记录等情况的申请家庭不得购买共有产权住房。明确各区的共有产权房源将有30%划给新北京人,共有产权住房项目的销售均价,应低于同地段、同品质普通商品住房的价格,此外《办法》还对共有产权房申请、购买、使用、再上市交易等各个环节进行了明确规定。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不止北京出台了共有产权房,全国主要城市也陆续出台了众多有关平抑楼市价格的政策。7月17日,广州发布《广州市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工作方案》,首次点燃“租购同权”。7月20日,住建部等9部门联合发文,选取广州、深圳等12个国内城市开展住房租赁试点工作。8月2日,广州市发布《关于严格落实房地产调控部署全面加强市场管理的通知》,要求新建商品房价格必须接受政府指导,不同意,便无法销售。
应该看到,这一系列政策出台,进一步表明了政府稳房价的决心。
据了解,早在今年4月份,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就发布了《关于加强近期住房及用地供应管理和调控有关工作的通知》,提出超大、特大城市和其他住房供求矛盾突出的热点城市,要增加公租房、共有产权房供应。
笔者认为,共有产权住房将给房地产市场带来重大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北京住房试水共有产权,这标志着中国房地产政策已经发生重大变化。打消了一部分人认为房价只是暂时下调,用不了多久,就会像以前一样疯长的幻想。通过实行政府与购房人按份共有产权方式,政府将其持有的部分产权的“使用权”让渡给首次购房人,进一步降低了房屋出售价格,充分减轻购房负担,最大限度支持夹心层首次购房需求,满足无房家庭住房刚需,表明政府和老百姓一起努力解决住房困难。
第二,共有产权房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政策推出,一方面说明各地政府正在积极落实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明确提出的“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另一方面也表明政府正在逐步探索解决居住困难问题,以期建立适应市场规律的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第三,“共有产权房”“自住房”等政策的出台,表明北京市政府正在商品房、保障房的基础上尝试多条腿走路,以期建立多层次的住房体系。数据显示,自住型商品房自推出以来,在2017年影响房价少涨7%。可以预计,共有产权住房将整合以往各类出售型保障房和政策房,促进保障房资源分配更加公平、合理,从而充分发挥改善民生和房地产市场调控双重作用,这对深化住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完善住房供应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共有产权房在一定程度上会弱化行政色彩,从而有助于提升政府的权威。众所周知,迄今为止,政府为遏制疯长的房价,几乎每年都会出台调控政策,但房价多年来却一路飞涨,调控变成“空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权威。今后,政府则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共有产权住房”的投放量来影响房地产市场的走势,相较于行政命令则更加“市场”。
总之,共有产权住房政策一方面有利于抑制住房投资投机性需求,让住房制度更加公平合理,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加快形成符合首都特点的房地产市场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帮助更多的人实现住有所居;另一方面,还可以进一步平抑房地产价格,对尝试多条腿走路,建立多层次的住房体系,深化住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均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