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南京9月12日电 (记者 朱晓颖)中外科技界知名人士12日在江苏南京探讨人工智能(AI)话题时认为,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主导引领的世界AI竞赛场,“新选手”中国属“后起之秀”,正在发力追赶发达国家。
当日,“2017中国·南京金秋经贸洽谈会”在南京启幕。海内外数十位AI领域机构代表、著名科学家、企业领袖参会。
经过60多年的“进化”演进,当下的人工智能步入“加速度”发展阶段,人工智能成为国际竞逐的新焦点。中国在该领域已给出顶层设计图。
今年7月,中国公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并给出战略目标。目标提出,到2030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竞争力达国际领先水平;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已取得重要进展。科技部创新发展司副巡视员吴向表示,目前,中国关于人工智能论文、专利数量居世界前列;在图像识别、AI芯片、智能医疗、智能制造等领域取得重大创新成果;在中文信息处理、语音合成、语义识别、理解生物特征并识别等领域实现世界领先。一批人工智能领军企业涌现,产业生态快速形成。
吴向同时指出,中国AI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差距:特别是在基础理论、核心算法以及关键设备、高端芯片、重大产品与系统、基础材料、元器件、软件与接口等方面差距较大;人工智能尖端人才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设施、政策法规、标准体系亟待完善。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筹)秘书长刘多,对中国AI持续竞争力表示乐观。她告诉中新社记者,人工智能存在三大要素,分别是运算能力、核心算法、数据资源。虽说核心算法、芯片等是中国发展AI的短板和弱项,但因中国应用领域广阔、数据海量,政府、科研院所、企业形成抱团“围猎”之势,中国发展AI大有可为。
“我到南京等城市的体会是,中国对发展AI产业的重视程度、支持力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想。”德国计算机科学家、“递归神经网络之父”尤尔根·施米德胡贝认为,当下,中国AI发展在国际层面处于有利位置。
在他看来,AI的效能必须通过“机器人”——这种能与真实世界交互的载体发挥,中国制造智能机器的能力越来越强,同时正推进建设“万物互联”的物联网,这些都将成为中国AI产业发展的“催化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