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城市化、工业化正在重构许多传统手艺的生存空间。不少曾经司空见惯、与俗常生活紧密融合的传统手艺,在不觉中悄然远去。我们在试图寻找它们的时候,不仅是在找寻乡愁,更是在试图延续文脉,为传统手艺寻找新的生存发展空间。今日起,我们特推出“手作与乡愁”栏目,期待您的关注。
近日,记者走进建阳区潭城街道溪源村,只见游客们聚在一幢农家小屋前探头观看,嘴里不时发出惊叹,还拿着手机拍照、录像。走近一看,原来,在这座名为“五凤膨糕”的农家小屋里,几名农妇正在制作建阳的一种传统美食——膨糕。
(一)
在农家的土灶台上,木柴燃烧的噼啪声和糖浆沸腾的咕咕声中,两名系着围裙的白发老人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一人将米粿片的一面蘸满糖浆,一人把炒米、芝麻、花生撒到有糖浆的米粿片上。她们配合默契,动作迅速,旁边的竹筛里已经摆满了酥脆的米糕片。
在物质贫乏的年代,一年只做一次的膨糕是难得的美食。“从我有记忆起,一到冬天,每家每户都会烧起锅灶,做膨糕吃,就算再穷的人家也会想办法做来吃,不然家里孩子会哭鼻子。”71岁的廖雅兰说道。
膨糕,作为建阳历史悠久的传统美食,经常被用来招待客人或送礼。现在,即使没做膨糕的人家,过年前也会在赶圩时买上几斤。膨糕一直是建阳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制作膨糕已经50多年了,村里像我这个年纪的老人都会制作膨糕,一代传一代。每次做膨糕时,我都能想到我母亲年轻时的样子,想起那个年代。”廖雅兰感慨道。
(二)
“膨糕的制作技艺是传承下来的古法,所用的原料都是纯天然的,可以放心吃,都是对身体有好处的东西。”正在农家小屋里协助制作膨糕的吕建梅说。
膨糕种类有8种,有米糕片、芝麻片、花生片、豆粉片、雪枣等。因此,制作原料也很丰富,需要米粿片、麦芽糖、蔗糖、大米、糯米、花生、芝麻、豆粉等。其中,米粿片是主材,制作方法是将大米磨成米浆,倒在竹筛里,放到锅里蒸熟,变成薄薄的圆片,再切成几块,放在铺好松针的草席里晒干。
吕建梅说:“米粿片一定要在七八月的时候做,那时的大太阳才能晒干,制作出的膨糕才是正宗的,口感最好,味道最棒。夏天刚蒸熟的米粿片配上自调的辣汤,便是一道建阳人爱吃的美食。”
到了冬天,将夏天晒干的米粿片用油炸熟,蘸上麦芽糖和蔗糖调配的热糖浆,撒上豆粉,就做成了豆粉片,如果撒上炒米,就成了米糕片,还可以将米粿片、芝麻、炒米、花生等拌着糖浆,倒在模具里压实,根据比例,切成芝麻片、花生片等。
“做膨糕用的麦芽糖是我们用小麦花了一个星期熬制的,炒米是我们将蒸熟的大米晒干用沙子炒熟的,其他材料也都是附近的农民种的,只有使用纯天然的原料,采用传统制作方式,做出的膨糕才会地道好吃,和我们小时候吃的感觉一样。”廖雅兰说道。
(三)
膨糕不仅是一种传统美食,它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建阳人记忆里的乡愁。然而,制作膨糕的人越来越少,在农村也很少见了,以前家家户户做膨糕的景象一去不复返。
去年,阮桂凤和吕建梅、梁秀琴等5个姐妹一起合伙做膨糕,她们还给自己制作的膨糕起了个好听的名字——“五凤膨糕”。
“冬天,叫上村里闲着的妇女一起制作膨糕,不仅能够传承膨糕这项技艺,还可以增加大家的收入。”阮桂凤说。
农家小屋里,阮桂凤把做好的膨糕拿给游客们品尝,并向游客们介绍膨糕的制作原料和流程。品尝过后,游客们纷纷称赞,并表示要打包带走。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膨糕的原料,了解膨糕的制作过程,吃到新鲜制成的膨糕,比在店里买的有意思多了,孩子们也能长点见识。”来溪源村游玩的建阳市民王新说。
近年来,溪源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游,已经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村。每逢周末,游客络绎不绝,“五凤膨糕”的小屋变得热闹起来,成了村里的一道风景。
膨糕给乡村游提供了一个可看可玩可买的项目,乡村游给膨糕的发展传承提供了平台。溪源村民相信,膨糕这一乡愁记忆将会在自己手中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