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之窗 - 财经信息聚合平台
中国财经之窗

安置点的集体生活——记宝兴县最后的过渡安置点

栏目:财经    来源:互联网    作者:沐瑶    发布时间:2015-04-07 01:15   阅读量:15299   

我市宝兴县初级中学、灵关中学等大型安置点的拆除,标志着宝兴在抗震救灾中受灾群众的过渡安置工作基本完成。宝兴灵关镇赵家坝安置点也成了这里最后的大型集中安置点。

这是一个临时的生活区,震后两个月大家都在这里一起生活。

如今,灾后过渡安置阶段已经过去,大家陆陆续续开始搬进过渡安置房,临时安置点的这段时光,令他们难以忘怀。

默默付出的临时支部

“领导小组是震后临时成立的,成员大多是在外做生意的人。”姜宪云作为赵家坝安置点的临时党委书记,震前,他常年在外地做生意。地震当天,他就赶回了灵关。之后,他迅速和其他党委成员一起肩负起了灵关赵家坝安置点的日常工作。

因为团队的临时性,所以在刚开始的协调工作中总会产生一些分歧,这常常让临时党委成员们争得面红耳赤。

“但是大家争论归争论,从来没有因为这些分歧产生矛盾,这是让我出乎意料的一点。”姜宪云觉得,不管大家如何争论,目的都是一致的,就是想帮助安置点里的乡亲父老更好地抗击灾难。激烈的讨论是必要的,因为这关乎大家的生活。

忙于生意的这些年,姜宪云和安置点里很多人一样都在外面闯荡,一年就有一大半的时间在泸州、自贡等地奔波。时间久了,他和周围的亲戚朋友也多少有了一点生疏,平时很少有时间能帮到周围的邻居。这次地震带来灾难的同时,也给了姜宪云一次为大家多做点事的机会。

“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我找回了已经变淡的归属感。大家在一起讨论,一起处理安置点的各种事务,生疏感也消散殆尽。”姜宪云说。

李雪峰和姜宪云一样,也是临时党委的成员,每天穿梭在安置点里为大家排忧解难。“自家的厂房还没恢复生产,就想趁着这段时间,多给乡亲们做点事。”李雪峰说道。

彼此照应的邻里生活

当安置点里的的灯光渐渐亮起,忙碌了一天人们三五成群地坐到一起。他们聊天的话题大多和地震、重建有关。

“要修快速通道了,到时候出门就不用愁了。”“以后咱们赵家坝就是灵关的新区。”……“你们说的我都不知道呀,是不是真的。”大家在聊天的过程中相互传递着信息。

“感觉像是又回到大集体的时代。”李雪峰的妻子杨国琼最喜欢和邻居们一起聊天。她说,虽然都是乡里乡亲的,可是大家也有很多年没这么近距离地生活了。

地震发生后,恐慌的村民汇聚到一起。杨国琼就和村里的几个妇女组织起了一支队伍为大家做饭,每户人都从自家的房屋里抢出食物一同分享。

女人们做饭,男人们忙着搭帐篷。不会做饭的,就主动帮着照顾安置点里的老人小孩儿。吃完饭后,小孩子们则被发动起来洗碗。

“百家饭让大家更加的团结在了一起。”杨国琼说,即使现在大家基本恢复正常的生活,但是得知谁家有困难,大家都会马上过去帮忙。

“通过大家在安置点里共同生活,我们村里还有人化解了多年的积怨。”说起安置点里的事,杨国琼打开了话匣子。

董平花和弟妹因为性格不合,多年来一直是水火不相容。但是地震发生后,因为大家在安置点里一起生活,彼此也渐渐有了交集。两个月下来,两嫂子也化解了之前的矛盾。

“家和万事兴,这也算是因祸得福了吧。”看着董平花一家的经历,杨国琼说,安置点条件艰苦,但大家却很团结,只要团结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记者 郝立艺

热搜:宝兴,生活,宝兴,生活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安置点的集体生活——记宝兴县最后的过渡安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