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之窗 - 财经信息聚合平台
中国财经之窗

我市强力推进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和生态修复

栏目:财经    来源:互联网    作者:柳暮雪    发布时间:2015-03-02 00:07   阅读量:8328   

从震后山川河流遍布的“伤疤”,到道道软硬结合的牢固防线,灾后重建中,全市235处治理工程项目、387处排危除险项目、107处受损修复工程项目,早已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并在其间经受住了震后次生灾害的考验。

  加强灾害应急处置和救灾保障能力,合理布局并与公共设施相融合,加强地震灾害的防御防治工程建设,加大对灾情监测预警能力建设的投入……这是我市努力探索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将更多资金投到构建防震减灾、地质灾害防治、气象灾害防治、水旱灾害防治等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中,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筑起道道防线。

  如今,新家园里,曾经饱受地灾隐患困扰的群众,安居乐业;曾经刺目的道道伤痕化作片片绿意,相得益彰,而雅安民生发展的脚步,也因此有了更多的底气、更好的安全保障。

  昔日“脱缰野马”

  今日风景如画

  位于宝兴县城后山的冷木沟,曾被誉为宝兴县城的“后花园。”但在先后经历“8·18”特大泥石流和“4·20”强烈地震两次灾害的叠加影响后,堆积着数百万立方米泥石的冷木沟,一度被国土部专家形容为“小舟曲”,时刻威胁着下游县城和1万多名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今年53岁的陈福康是宝兴县穆坪镇新宝村冷木组村民,因沟内潜在泥石流威胁,他也曾住过临时过渡安置帐篷和宝兴县林业局宾馆。如今时隔两年有余,早已回到新家安住的陈福康,震后的新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12月2日,临近中午时分。忙碌了一上午的陈福康准备骑摩托车从穆坪镇政府返回家中。与去年冷木沟还在进行应急综合治理工程时,道路崎岖难行、尘土飞扬不同,如今直通冷木组的道路早已变成得宽阔平坦。“你瞧,如今的冷木沟在治理后已经成为公园了。”随着他手指的方向,位于沟口刻有“冷木沟省级地质公园”的门牌映入眼帘。

  约10分钟,已来到陈福康的家门外。

  与正在做饭的妻子打上一声招呼,放下头盔的陈富康径直来到院子里,这里有他已精心打造的近30盆树盆景,至今已有5年多光景。说话间,陈富康手握一把小剪刀,小心翼翼地修剪着盆景上伸出的多余枝条。

  在院子的另一侧,与这些精品盆景相邻的,则是他于去年7、8月间新发展的近100盆,目前正处于基础造型阶段的盆景。一次新增这么多,仅仅是出于个人爱好吗?对于这个疑问,陈富康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no!对于其间缘由,他先讲了一件发生于去年6月的事。

  原来,就在去年6月冷木沟应急治理综合工程主体完工时,一些前来冷木沟健身的游客,无意间看见了他家中种植、制作的精美盆景,直呼漂亮之时,这些游客直接开始询问出售价格。这一问,点醒了对此毫无准备的陈福康。

  “与其放在家中‘孤芳自赏’,还不如发挥自己这门特长,既满足了大家的需求,也让自己找到一条致富路。”想着这些,先期收下3个客户预付款的他,开始忙碌起来。而制作盆景的材料,也多来自冷木沟,极其便利。

  与陈福康道别,沿冷木沟公路漫步,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迎面缓步而来。

  老人叫周连胜,今年已年过九旬。平日里,只要天气晴朗,他除了会沿着这条公路前往县城散心外,更多时间则会在这条公路上来回走上几公里。

  “以前的冷木沟风景秀丽,而现在治理后的冷木沟,则在秀美中多了一些大气。”周连胜说,这种大气就来自如今沟里的一座座大坝和泄洪渠,共同组成的新景观。“既能保护家园,又可观可赏,非常不错!”

  地灾治理民生为先

  灾害防御能力大提升

  “4·20”芦山强烈地震与“5·12”汶川特大地震处在同一断裂带上,破裂方式也相同,两次大地震发生时间仅隔5年。一次次的切肤之痛,一回回与自然灾害抗争,让我们警醒:必须变“被动救灾”为“主动防灾”。

  只有常怀忧患意识,做到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才能让加快发展的脚步更稳健,才能让民心更安定。

  “地灾治理是一项关乎雅安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关乎广大群众震后实现安居致富,关乎雅安重建跨越发展的‘生命工程’。在该项系统性工程的实施中,我市始终把抓好地质灾害防治和生态修复放在首位,把注重防护硬件建设和软件综合实力提升,作为综合治理地灾隐患的思路。”市国土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加强灾害应急处置和救灾保障能力上,我市对救灾物资储备库进行统筹建设,已逐步形成多级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在灾害易发、高发和交通不便的居民集中居住地,我市通过合理布局并与公共设施相融合,统筹建设了具有独立供电系统、应急消防措施、应急避难疏散区、应急供水等应急避险功能的自然灾害应急避难场所(点)。

  在加强地灾防御防治工程建设上,我市通过严格落实建设工程防灾减灾设防标准,实现了人员密集场所、重大建设工程和生命线工程抗灾能力,以及重特大自然灾害的工程防御能力的大幅提高;在灾情监测预警能力建设投入上,我市通过监测预警科技装备水平、重大灾情预测预报体系,以及气象、水文、地质情况监测等方面的提升、完善,实现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全面覆盖,切实提高了预报精确度和灾情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处理水平。

  2013年8月24日晚,宝兴县永富乡中岗村突降暴雨,并引发约200万立方米的特大山洪泥石流,造成该村12、13、14三个村民小组交通、电力、通讯全部中断,损毁农房200多间,并形成两个总量为20万立方米的小型堰塞湖……

  科学的领导决策、有效的预警机制、高效的工作作风、屡次泥石流的成功避险经验,让宝兴县永富乡中岗村受灾村组208户、880多名群众躲过了特大山洪泥石流的侵袭,创造了“零伤亡”的奇迹。

  “一静、两快、三不”是宝兴县每年汛期广泛宣传的主题。通过电视、电台、短信、张贴宣传画等方式,广大群众早已将地质灾害应急避险常识熟记于心。很多群众能准确知道,发生泥石流或山体滑坡时,要快速从房屋、汽车等密闭空间里迅速离开,并向险情两侧的高处撤离,不能在沟口和沟道上修建房屋……

  构建强大的防灾减灾体系,光靠政府的力量远远不够。

  由此,我市持续完善社会动员机制等措施,建立资源配置机制,统筹安排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健全群测群防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增强社区居民防灾减灾意识和避难自救能力;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

  如今,由应急治理机制、资源整合机制、群众监督机制、群测群防机制、技术支撑体系等共同组成的防灾减灾体系建设,通过科学的层层设防,已为150多万雅安人民撑起生命财产安全的“保护伞”。

  综合治理见成效

  安居致富有奔头

  “新家建好了,还有高高的堤坝给我们当‘保护伞’,感谢单位政府为我们老百姓解决了实际难题。”8日,在天全县思经乡大河村,大河新村聚居点居民高云超站在新家屋顶眺望大河村全景,面露微笑。

  曾经受马家沟泥石流威胁的大河村村民,如今不再惧怕泥石流的威胁了。

  大河村村民张云忠从事生猪养殖已14年,无论是购买饲料还是出售商品猪,都得通过一座狭窄的铁索桥,而且汛期雨季发洪水时,还不得不被迫中断生意往来。受条件的制约,让张云忠不敢扩大生猪养殖规模。

  “现在好了,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不仅地质灾害防治项目提供了安全保障,就连河上的桥也变成了一座更加牢固的钢筋混凝土大桥。”张云忠说,安居有了保障,交通也更加便利,这些都让他对今后的产业发展吃下“定心丸”,一门心思地投入到扩大生猪养殖规模上。

  防治地质灾害

  保障重建安全

  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办公室主任崔瑛:芦山地震发生后,国土资源部即下发了《关于实行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特殊支持政策措施的通知》,包含7个方面18条促进灾区恢复重建的特殊支持政策,特别是全力支撑一县一区工业重建和“飞地工业园区”建设,并开创性地将地质灾害防治单独列入恢复重建规划编制范围,为灾后恢复重建和生态环境修复提供了地质安全保障。

  灾后应急抢险救灾工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是从技术能力建设和装备能力建设两方面进一步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二是结合本地实际,按照地区整体规划,逐步推进“四大体系建设”。

  四川省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我坚信,芦山地震灾区继续走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群众广泛参与的新路子,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坚持实事求是、科学重建,不断创新、奋力前行,就一定能够实现涅槃重生。

热搜:生态,生态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我市强力推进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和生态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