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慈善信托作为一种新兴的慈善方式,得益于政策支持、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提升及金融工具创新,近年来呈现快速增长态势,逐渐成为企业参与公益慈善的重要工具。
据中国信托业协会慈善信托专业委员会与中国慈善联合会慈善信托委员会联合发布的《2024年度中国慈善信托发展报告》显示,2024年慈善信托备案数量及规模均创新高。全国共有539单慈善信托新设立备案,新增备案规模16.61亿元。截至2024年末,我国慈善信托累计备案数量2244单,累计备案规模85.07亿元。
如今,慈善信托关注的领域也更加多元,包括教育、扶老和扶贫济困、乡村振兴等,关注社区建设、科学发展、罕见病、老年认知障碍、女性等领域的慈善信托也在不断增多。
日前,中信信托·2025生生公益慈善信托(以下简称“生生公益慈善信托”)在广州发布,是国内首个支持神经多样性理念、专注孤独症及相关精神和智力障碍群体的慈善信托。
图/生生公益慈善信托发布仪式现场
聚焦长期支持,让每一份“不同”被看见
孤独症及神经多样性议题,并非是短暂的问题,而是一个需要长期关注和投入的领域。孤独症群体的需求贯穿一生,从早期干预、教育支持到就业融入,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早期干预不及时,可能会错过孩子康复的黄金时期;教育支持不足,会限制他们的知识获取和能力发展;就业安置困难,会使他们在社会中难以立足……
过往,传统的慈善捐赠模式,往往呈现出一次性投入、难以持续的局限。在支持孤独症群体的诸多项目中,项目成果的后续追踪机制普遍缺失,成效难以持续监测与评估。尤为突出的是,项目资源过度集中于孤独症儿童群体,对于孤独症青年在就业安置、独立生活能力建设以及未来长远发展等关键领域的支持,呈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
而慈善信托,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广东省残联副主席、广东省智协会长雷建威认为,慈善信托作为一种创新慈善模式,兼具慈善事务管理和金融服务的双重优势,将有效整合社会资源,为神经多样性群体提供更精准的政策支持和更开放的发展平台,助力其更好地融入社会。
据悉,生生公益慈善信托自筹备起,就明确了三大重点方向,其一为提升医疗与社会服务质量,其二为推动神经多样性科学研究,其三为构建全生命周期支持网络,促进教育、就业融合与社会包容;未来亦将通过医疗援助、教育捐赠、科研创新、公众倡导等系统性举措,为孤独症及更多神经多元的群体构建更加包容的社会环境。
其发起人怡粤集团董事长刘家生强调:“孤独症群体需要的不仅是短期的救助,更是社会长期的接纳与系统性支持。生生公益慈善信托将以科学精神为引领、以人文关怀为纽带,搭建一座连接社会爱心与真实需求的桥梁,让每一份‘不同’都能被看见、被尊重,被赋能。”
共融,在传播中构建多元包容社会
当前,国内公众对孤独症及神经多样性概念的认知处于渐进式普及阶段。随着融合教育理念的推广和社交媒体传播,社会对孤独症及神经多样性群体的接纳度显著提升,“接纳差异,发掘潜能”的倡导也逐渐进入公众视野。
知北游是一名神经多样性人士,同时也是一名小学教师,在她眼里,“神经多样性一直就在我们身边,伴随人类整个的文明史。只是在过去我们可能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我们现在社会已经足够的文明,可以让我们看到人类大脑发育的不同形式。某一种障碍的另一面也许就是天赋。”
生生公益慈善信托也正在致力于以创新的传播形式,将这一理念覆盖到更多地方。这不只是孤独症群体与爱心企业、机构的一次创新尝试,更是一份向全社会发出的爱心倡议——每一个人的关注与行动,都将成为改变的力量,共同构建更加包容、多元、美好的未来。
2025年4月2日,由生生公益慈善信托支持的“神经多样性,真棒!”世界孤独症日倡导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共有187家企业、机构和社会组织作为“神多友好社区共建伙伴”参与其中。多场活动在广东、四川、重庆、江苏、山东数个省市同步举行,成功掀起了一股“神经多样性”的科普热潮,并点亮了全国数万块大屏,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图/由生生公益慈善信托支持的“神经多样性,真棒!”世界孤独症日倡导活动在全国数万块大屏露出
放大社会效益,走上可持续的公益之路
共融不是一方迁就另一方,而是多元主体在平等对话中构建共生关系的动态过程。小呆是一名“神多”人士,也是建筑系在读学生,他认为,“我们的城市应该是共同融合,而不是一个模板打造出来的。在城市建设的时候,我们不是要去照顾特殊人群,而是让每个人都有一个路径可以去选择,可以去表达,可以去休息。”
生生公益慈善信托发布仪式当天,在广州图书馆负一层大堂,十家爱心企业和机构共同打造了一个“市集+展览+互动”的融合公益倡导空间,以多样化的活动搭建起社会认知桥梁。各种充满巧思的互动设计以及爱心义卖等,吸引了许多普通家长和孩子参与其中,潜移默化地让更多人了解孤独症群体,促进社会包容。
现场由友心人旗下品牌神多宇研策划的展览空间,不仅向公众科普了孤独症和神经多样性理念,更巧妙地设置了几个问题——“生命中对你最重要的人是谁”“生命中最孤独的时刻是什么”“不断被否认却坚持的事是什么”“休息时会选择去哪里”,引导公众参与互动。
有人觉得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是“家里的猫”;有人回忆起“考试时有一道题不会填”的无助是“最孤独的时刻”;有人用画笔勾勒出家乡的老房子,那是他休息时会选择的归处。在这些形形色色的答案里,仿佛能看见每个人生命里出现的不同景色。每个问题都如万花筒一般,折射出不同的色彩,映照着世界的多元。
图/公众参与共创展览空间
这种润物无声的传播方式,让神经多样性理念的倡导超越简单的信息传递,而升级为社会共识的培育过程,让孤独症群体和普通市民提供了新的“接口”,在同一个公共空间里彼此认识、相互理解。
图/生生公益慈善信托发布当天,外场展览和公益市集人流众多
与此同时,图书馆一号报告厅内,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行为发育中心的学科带头人邹小兵教授,开展面对孤独症家长及治疗师的主题公益讲座,传授早期家庭干预的社交训练方法;而另一边,正在同步举行神经多元生命故事工作坊,邀请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谱系人士,讲述成长历程,让同为孤独症的孩子及家庭,更有勇气探索人生的更多可能性。
图/生生公益慈善信托正式发布当天,举行公益讲座和工作坊
这些活动证明:社会的包容并非遥不可及。一次转发、一场志愿活动、一份小额捐赠,甚至是一个微笑的接纳,都能为孤独症群体打开一扇窗。慈善信托的独特价值,不仅在于为孤独症群体提供稳定且可持续的资金支持,更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多方联动的支持网络——让孤独症家庭父母重燃希望,让专业干预体系更趋完善,让孤独症群体真正成为社会生活的参与者。
这种价值更体现在认知层面的革新。生生公益慈善信托所做的,正在逐步重构公众对孤独症和神经多样性的认知框架,推动社会观念的迭代升级。它促使我们的支持行动从单点突破迈向生态共建,从短期善举升级为长期价值,引导更多人投身到社会创新进程中,最终推动善与益的永续循环,为社会带来更多积极改变。
公益的本质从来不是独行,而是众行。当越来越多伙伴加入,我们终将构建一个“不同却平等”的社会——在那里,每一份独特都闪闪发光,每一种可能都值得被全力托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