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土地贫瘠、靠天吃饭的穷山村,是如何变成让城里人争相前往、村里人返乡创业的美丽乡村的?带着这些疑问,5月26日,记者从青海省大通县城出发,不到半小时,巨大的“边麻沟花海景区欢迎您”牌子就映入眼帘。
车子越往上走,海拔越高,路两旁的花灌木才刚刚冒出嫩芽,一家家挂着灯笼、竖着“农家院”字样的广告牌整齐地列在路边。远处的山坡上,一幢幢红顶的小房子,在茂密森林的映衬下格外显眼。这里就是边麻沟村。
“这边5间棚子是我们家的。”在村里率先办起农家院的村民郑生金告诉记者,算上灶具,去年一共花了2万多元建自助棚,客人如果要自助,只要付一天200元的棚子租金,如果要吃农家菜,就在屋里面点菜。“花海景区开放以后,游客就络绎不绝,临时来都没地方吃饭,必须得提前一星期预定。”郑生金坦言,以前守着土地,出去打工3个月最多挣五六千元,现在守在家里就能赚钱,可比种地、务工强多了。
边麻沟村是大通县朔北乡最远的一个少数民族聚居村,平均海拔2800米,全村162户612人,人均耕地仅2亩。“由于气候条件恶劣,土地收益差。”村党支部书记李培东介绍,2015年,在全村群众的集思广益下,村里确立了依托荒坡土地和林区资源优势,打造以花卉基地、农家种植、养殖、餐饮、住宿为一体的“花海”旅游产业链,通过生态旅游来增加村民收入的发展路子。
有思路就会有出路,可是“花海”项目的启动资金从哪里来?据了解,面临村集体经济缺乏的现实,李培东自掏腰包,把从事驾驶培训所得及经营苗木获得的近500万元“家当”全部投入到村集体事业中。同时,以土地入股形式流转村民土地600亩,20户村民自愿入股20万元,并以精准扶贫工作为契机,将贫困户人均5400元的产业扶贫资金吸引到“花海”建设中,形成了以土地、资金、扶贫资金3种入股形式筹措“花海”建设资金的发展路子。
“花海”的建设成效,在去年近3个月的试营业期间得到了初步显现。李培东说,去年7月底至10月初,仅“花海”景区的门票收入就达140多万元,并带动10户村民办起了农家院,户均日收入1000多元,同时解决了不少本村村民,特别是贫困户稳定就业。
正在“花海”里拔草的仲尕文告诉记者,她今年64岁,种地收益低,岁数大手脚也不便利了,去年以每亩200元的价格流转了6亩地种花,腾出时间后就到“花海”打工,“去年干了不到4个月,赚了8000多元,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尝到甜头的仲尕文说,去年底,她又和村里贫困户一起把产业扶持资金入股到“花海”项目,“今后每年都可以得到一定的收入,日子可有盼头了”。
如今,走在边麻沟村,村民们不是忙着到“花海”务工,就是在自家的农家院里准备着迎接客人的食材,几乎每家每户都参与到“花海”的建设当中。边麻沟村火了,村民们的幸福生活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