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6月份的发行热潮后,地方政府债发行7月迎来降温。
数据显示,7月份全国共发行地方政府债5559亿元,较6月份8996亿元的月发行量环比减少38%。其中,新增一般债为629亿元,新增专项债为1462亿元。综合财政部数据来看,今年新增地方债发行量已达到23855亿元,占全年整体债务限额3.08万亿元的77.45%。
这同时也引发市场猜测:接下来是否会在原有基础上新增国债或地方政府债的额度?背后的逻辑支撑点是:在房地产行业严控的背景下,托底经济重任落在基建的肩上,而财政支出压力将在下半年进一步显现。
“市场预期财政政策会更加积极,而提升地方债发行额度是其中一个选项。”7月31日,北京某券商固收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而其中可动用的发债额度来自往年剩余,“截至2018年末,专项债剩余额度超过1万亿,是新增发行空间所在。”
不过,亦有观点认为,新增额度可能性较低。
天风证券固收研究孙彬彬团队指出,“从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的措辞来看,市场难以预期追加赤字、增发国债的可能性”。
新增专项债完成71.29%
据财政预算,2019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30800亿元,其中一般债务9300亿元、专项债务21500亿元。
今年地方债发行放量较往年提前。
2018年11月,财政部提前下达了部分2019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总计13900亿元,其中,一般债务5800亿元,专项债务8100亿元。相应地,2019年一季度地方债发行“大爆发”:发行规模为14066.52亿元,同比大幅上涨540.72%。
6月,地方债发行又迎来一波高峰,当月发行量为8996亿元,较5月份3043亿元的发行量大幅增长。其中,6月10日公布的《关于做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及项目配套融资工作的通知》明确,“允许将专项债券作为符合条件的重大项目资本金”和“积极鼓励金融机构提供配套融资支持”;并要求“力争当年9月底前发行完毕,尽早发挥资金使用效益”,成为6月发行火爆的注解。
据财政部官网数据,截至2019年6月底,各地已组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28372亿元,其中,新增地方政府债券21764亿元,占全年债务限额的71%(一般债券7899亿元,占全年限额的85%;专项债券13865亿元,占全年限额的65%)。
截至2019年7月末,新增地方政府债的发行量已达到23855亿元,占全年整体债务限额3.08万亿元的77.45%。其中,新增一般债已达到8528亿元,占全年限额9300亿元的91.70%;新增专项债达到15327亿元,占全年限额21500亿元的71.29%。
“从昨天政治局会议表述来看,对房地产的调控下半年不太有可能放松,托底经济的任务向基建倾斜,而基建项目比较依赖地方政府债的投入。”前述券商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市场热议下半年,“我们觉得三季度把剩余额度发完以后,四季度有可能会额外增加发行额度。”
是否增发专项债?
市场预期下半年地方政府债将突破额度发行,有其逻辑。
首先,财政支出可能存在缺口,客观上存在需求。
“主要是今年持续减税,加上房地产严控后接下来政府性基金收入的缺口也会明显加大,市场普遍认为,在原有的框架下,财政支出的压力会加大,到时可能需要填补这个缺口。”
其次,年内增加预算并不多见,但并非没有先例。
1998年-2000年间,全国人大连续3年在当年8月份批准过中央财政预算调整。调整内容包括:1998年,财政部向国有商业银行发行1000亿元国债,作为预算内资金用于防洪、治涝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项目;1999年,财政部增发600亿元国债;2000年,增发国债500亿元。
再次,地方政府专项债有突破的可能,利用空间在于前几年的剩余额度。
前述分析师称,之所以市场将目光投向专项债,一方面是专项债未直接列入赤字,不像国债、一般地方政府债那样受约束,具有想象空间;另一方面是近年来专项债额度有剩余,“截至2018年末,专项债剩余额度超过1万亿”。
孙彬彬团队亦指出,根据2018年3月财政部发布《关于做好2018年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工作的通知》(财预〔2018〕34号),鼓励各地区积极利用上年末专项债务未使用的限额。2018年全国专项债务限额86185亿元、专项债务余额73923亿元,理论上专项债往年剩余额度1.2万亿。
孙彬彬团队则给市场预期“泼冷水”。其认为,在7月30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的措辞中,“市场难以预期追加赤字、增发国债的可能性。”
孙彬彬团队强调,“2019年一、二季度GDP增速分别为6.4%、6.2%,上半年同比增速6.3%,虽然低于目标上限6.5%,但落在年初6.0%-6.5%的目标区间之内。从7月15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来看,GDP增速只要稳在目标下限6.0%之上即可。”孙彬彬强调,“6.2%是可选,6.0%是红线,目前看突破红线的可能性不大,所以财政政策表述并未大幅改变。”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